原创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特展 • 导览
展览第一次把中国瓷器放到欧洲的环境下去讲述。中国、欧洲审美器用有何不同?产生怎样的碰撞与变化? 本期,我们请来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同时也是本次特展策展人陈洁,带我们逛展馆、长知识,清晰了解早期全球化中,陶瓷贸易里东西观念的交通与汇融。
序章
一、中西交通
与其说器上文字是书写出来的,不如说它是画出来的,这是当时中欧最早交流阶段中一个重要且有趣的现象。
展览中的这些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二、中西交融
所以在这一件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景德镇制作、荷兰添加彩绘、日本画风纹样,三个国家的技艺与灵感在一件器物上发生的碰撞。
这些瓷器镶嵌改装的原因有很多。早期的改装多是为了保护器物脆弱的部位,还因为中国瓷器早期在欧洲非常稀缺,通过镶嵌可以提升它的地位,代代相传。后来,镶嵌的中心从荷兰、英国转移到了法国,那些高级艺术品商人们用了非常有趣的方式来镶嵌中国瓷器。
例如,他们将中国的德化瓷瓶截去上半部分,然后在盖碗上钻孔,把两件器物组合成一对香薰。让器物融入到当时非常流行的西方洛可可式的装饰风格中去,和家具油画一起构成非常和谐融洽的视觉体系。
三、中西交汇
第三个版块,我们从陶瓷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出发,看中西双方技艺与观念的交汇。这个部分,第一次非常系统地呈现了明清时期,世界各地对中国瓷器的模仿,也讲述了中国工匠对西方灵感的吸收。
除纹样外,有趣的是,外国工匠还试图在盘底模仿中国瓷器的款识。但工匠不会写中文字,所以只能横平竖直地做一些摹画。
不仅是当时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工匠在模仿中国,中国工匠也同样从西方的器物、版画以及图像当中汲取灵感,给中国瓷器的面貌带来了新的变化。
陶瓷不仅展现技艺,也同样是思想与观念的载体。透过陶瓷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双方对彼此的异域想象。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双方对彼此的认识中都夹杂着自己本身的思维定式。在这对德国制的中国乐师像身上,虽表现出了男子胡须、锥形或宝塔形帽子、下装宽松等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特征,但人物袒露的着装、奔放的姿态、立体的五官,以及使用的乐器,都与中国人的实际形象相差甚远。只能说是抽象的东方元素、具象的西方细节加上想象构建而成的异域风情。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