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薪火|解密国统区红色金融战线上的“钱袋子”
2021-06-29 12:48  浏览:558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底部有着4根爱奥尼克立柱、外观为巴洛克风格的“外滩一号”大楼坐落于此。作为万国建筑群的“第一楼”,这里不仅是外滩南面的起点,也见证了上海这个远东金融中心一百多年的变迁。

 

位于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号的广大华行办公旧址

从刚造完时的“麦克倍恩大楼”,到之后的亚细亚大楼,这座建于1916年、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迎来过很多任主人。从上世纪40年代到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党在国统区内第三线绝密机构——广大华行的办公场所。

在周恩来及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广大华行作为共产党重要的“钱袋子”,和“党的秘密金库”鼎元钱庄等国统区内的共产党经济企业,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金融企业共同构成了当时多元的红色金融体系。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银行金融学院普惠金融研究员陈德翔看来,国统区的红色金融主要表现为:党员自筹或以党组织经费参建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或贸易机构,开展金融业务,补充党的经费,培养金融干部,建立解放区与国统区汇兑和物资通道,以及利用金融机构广 泛接触社会的身份便利,开展隐蔽战线和统战工作。

特殊时期党的“钱袋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有着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地位和地理优势的上海,为中共的红色金融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彼时,党在上海领导金融系统进行革命斗争的第一条战线,是民主革命时期在金融业建立的统一战线。第二条战线,则是党建立的隐蔽工作战线,彼时,党在上海设立了一批秘密机构和组织,发展党的经济和金融事业,例如,“福兴商号”便是由中共党员熊瑾玎负责筹建、以经营湖南纱布为掩护的党中央机关所在地,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办公提供了场所。

而以“广大华行”为代表的第三条战线则受周恩来及党中央相关机构直接指挥、单线领导,支持党直接或间接开办企业的正常运营,以及采购紧俏军需物资驰援红色区域。

1933年,由卢绪章、杨延修、 田鸣皋、张平、郑栋林五位爱国青年在上海成立的广大华行,主营西药和医疗器械邮购业务,同时,他们参加“洋联”、“华联”抗日救亡群众运动,有三人先后入党。“八一三”事变后,又在昆明、重庆、成都等西南大后方设立了分支机构,广大华行也成为党的秘密机构。

 

广大华行创办人。前排左起:卢绪章、田鸣皋、张平;后排左 起杨延修、郑栋林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国统区党组织形成了“三条线”的格局, 第一线是公开的,第二线是各省市的地下党组织,第三线则是绝密的“隐蔽战线”。此时,第三线的载体——广大华行,已经发展成一家颇具规模的股份制公司,也由党的一般掩护体转为隐蔽最深的经济和秘密联络机构,平时专门从事经济工作,为党在特殊情况下提供和调剂经费。

“广大华行从1940年开始从事金融业务,通过公司的汇兑业务调剂上海党组织与大后方党组织的资金。1944年投资建业银行,共产党资本占44%,从而控股。”广大华行创办人之一杨延修之子杨昆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想要回到上海非常不容易,杨延修以国民党上校身份回上海参加伪卫生局接收。当时,他乘坐了从重庆回上海的第一艘轮船,同船乘客都是“接收大员”。他把广大华行的总部也回迁到上海,并找到了办公地点——外滩一号亚细亚大楼一层的办公室。这给广大华行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商业形象。

 

上海中山东一路上的亚细亚大楼

究竟该如何定位广大华行?用杨昆华的话说,“广大华行是共产党掌管的股份制企业”,这句简单的概括背后,串联着一个个极为复杂的故事。

由于是股份制公司,首先,广 大华行的股东就特别复杂,国民党四大家族都参与其中。比如,与陈果夫合作创办了上海中心制药 厂,和宋子文合作开了中国皮毛公司,蒋介 石大舅子毛庆祥等也都跟广大华行有关系。此外,股东中还有不少著名的工商业者,如卢作孚、范旭东、包玉刚等人。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好经营也是很复杂的。既不能损害股东的利益,又要保障党的资金供给。而给党的资金,大多十分紧急,金额又大。因此,广大华行日常的经营运作往往是经济和斗争交织在 一起。

广大华行昆明分行全体员工合影,前排右 一为杨延修

“如何给党合理地提供资金,尤其困难。”杨昆华说,比如应该怎么把钱取出来,如何安全地运钞票,怎么把公司账目做清楚,都需要一一解决。

例如,当时取钱不像现在随时去银行这么方便。国民党当局只要发现有人要提巨款,都会让银行提供新的大额钞票,这样便于跟踪提款的人。“党于是找到了比较好的银行界朋友包玉刚、卢孟野帮忙,通过他们提供旧钞票、小额钞票。”

像这样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组织不止广大华行一个。位于上海滇池路口四川路的鼎元钱庄,就是突破国民党政府经济封锁的一个关键机构。

1946年在上海筹建的鼎元钱庄表面上经营票据交换、汇兑等金融业务,实际上是党的一个秘密钱庄和地下枢纽站。1947年,鼎元钱庄在上海营业,并在高邮、淮阴等四地设置分部。依仗鼎元钱庄的资金调度,大量紧俏的军需物资暗中运往解放区。此外,由于鼎元钱庄开展的业务极广,票据在市场上的流通数量较大,通过票据交换、汇兑,逐渐冲破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

上海鼎元钱庄旧址

除了鼎元钱庄,同庆钱庄也是当时中共地下党在上海的金融机构之一,主要为新四军筹措药品和食品所需的经费等。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钱庄主要承担了两个职能,一是为根据地、解放区筹措资金;二是将新四军、解放军在后方的物品秘密运到上海,销售后再将资金储存到钱庄。

和当代的金融人不同,由于外部环境极为艰难,当时很多钱庄的创办者都会同步开展其他生意。同庆钱庄创办者后人、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曾参与了“同庆钱庄”的创办,而曹启东也曾在面粉厂任职。曹可凡回忆道,祖父在他很小的时候曾跟他讲,工作过程中,一个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办公室里间是共产党在交流,外面则是国民党在协商。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开展金融业务的艰辛。就这样,曹启东借助在商界的特殊身份,行走在不同的条线,秘密帮助党组织和解放区运输物资。

 

令曹可凡印象颇为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时,有一天,一位神秘人物带着一大箱簇新的金圆券来到钱庄。后来他才知道,这是淮海战役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被缴获后,往往迅速运往上海,通过同庆钱庄等金融机构进行兑换,换取黄金,从而实现保值。

就这样,本着“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像广大华行、鼎元钱庄这样的组织得以长期隐藏下来。

陈德翔认为,与革命根据地的不同在于,国统区的红色金融主要体现在运营主体基本都是完全商业化的机构,更具有隐蔽战线的特点。而且这些运营主体除了银行和钱庄之外,还有贸易机构,因为贸易公司可以方便资金汇兑,加快资金融通,为党筹集资金和物资。

“钱袋子”的生意经

不管是广大华行,还是鼎元钱庄,作为党管的“钱袋子”,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长期为党提供和调剂经费,解燃眉之急。

例如,广大华行在1942年为韶关地下党提供了85000元法币,1949年给党又一次提供了100万美元。

“1946年,购置南京梅园新村30号、35号、17号,上海思南路73号、71号周公馆(这两处均为抗战后和平谈判时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的经费,就是出自广大华行。这一年,广大华行集团营业额已达119亿元,净利润达39亿元,成为执政前共产党掌管的大企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何成钢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

 

中共驻沪办事处(位于上海原马斯南路107号的周公馆)是刘少文用从广大华行提取的20根金条买下的

而鼎元钱庄的多笔业务同样重要:注入20%的股 金,支持中共在香港创办宝生银行;投资260两黄金,扶助左翼作家夏衍在香港成立大光明电影公司;拨出100两黄金,用于采购军用胶鞋和搪瓷碗,全部运抵东北战场。

在复杂多变的旧上海,这些隐蔽战线下的企业和钱庄,是如何“料事如神”、掌握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机遇的?

除了在商言商当好“资本家”,还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经营方法。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广大华行黄金失窃后的“盘尼西林”事件。

杨昆华介绍说,1946年2月4日(大年初三),父亲将八九百两黄金金砖分装在两只皮箱内,随身携带乘飞机回上海。到达当天,虽然大部分在交易所交割掉了,但晚上存放在亚细亚大楼广大华行总经理办公室保险柜里、供业务和党作备用金使用的2万多美元、90多两黄金全部失窃。

杨昆华说,父亲他们当时心里虽然特别紧张,但立即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方针,紧急从各个分公司抽调资金。

他们又让美国分公司赶紧空运一批紧缺的药物“盘尼西林”来上海,并大作宣传,在大街小巷墙壁、路牌张贴,再到电台播出广告。于是,人人都知道了美国新药盘尼西林。果然,不出一周,这批新药赚了10万美元。与此同时,杨延修、卢绪章等人还通过当权人物催促警察局迅速破案,追回了部分失窃钱款和黄金。

像这样惊险复杂的事件时不时就会发生,而在杨昆华看来,广大华行在这一时期之所以成功运营并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执行统一战线方针,还离不开周恩来的关怀和领导,“凡是重大的决策都是由 (中央军委)周副主席牵头的”。

1949年3月,党中央指示广大华行并入香港的华润公司,广大华行为华润公司提供了数百万美元,成为初创的华润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根据党中央指示,杨延修等人离开香港前往北平,向中共中央社会部报到,在天津参加了由刘少奇领导的接管天津市的调查研究工作。同年4月,随解放大军南下,准备接管上海。

广大华行并入华润公司后,杨延修等共产党员将个人在广大华 行的股份、红利全部上缴党组织, 开始新的战斗,随后又在1979年9 月参与创办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企业。

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范永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杨延修等老一辈爱建公司创始人, 解放前作为地下党员从事经济工作,参与到实业救国的洪流中,解放后又通过经济工作支持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带头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

“在1949年之前,他们就做得很好,”范永进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始人们在爱建的“梅开二度”也离不开他们在广大华行的经验。

解放前,杨延修协助卢绪章先后在民安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在民孚企业公司经营国际贸易。广大华行还投资过银行、钱庄、药行、信托公司等。在香港,他们又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和广业地产公司等。企业管理制度上,广大华行大的资金调度、人员任用等权力都在总行;坚持执行年终分红制度,并将一部分红利转为公司股份,使职工成为公司股东。

最重要的是,“公司每个重大决策,最后都要取得周恩来同志同意才实施,这也是他们成功经营的秘诀。”杨昆华说。

 

薪火·红色金融(1921-1949)特别专题

学术顾问

马林|金融史研究专家、原中国人民银行中共金融史编写小组组长

魏协武|延安市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创始人、陕甘宁边区金融史研究专家

马强|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

何成钢|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

陈德翔|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银行金融学院普惠金融研究员

范永进|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致 谢

上海市档案馆

上海爱建集团


 

 

发布人:f1f2****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