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6月8日,恰逢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在青岛市举行,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会场也设在了青岛。
在这个以海洋为名的特殊日子里,正在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青岛,稳稳地站上了全国乃至全球的C位。对青岛而言,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
2017年,第7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21年至2030年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并授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牵头制定实施计划。2020年,第75届联大审议通过了“海洋十年”《实施方案》。2021年1月,“海洋十年”正式启动。
“海洋十年”是联合国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议,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将对海洋科学发展和全球海洋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其愿景是“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打造我们所希望的海洋”,旨在“推动形成变革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连接人类和海洋”。
“海洋十年”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与中国政府倡导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科技兴海”和“新发展理念”等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首场主场活动,此次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举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山东省副省长汲斌昌,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拉宾宁通过视频的方式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赞赏中国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的行动,同时表达了对于中国在“海洋十年”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愿望。
会议期间,国内相关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政府部门、产业界及公益组织等共同研讨“海洋十年”涉及的科学和国际治理问题,积极宣传“海洋十年”的理念和内涵,展现了中国深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海洋合作,表达了对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贡献。
为“人海和谐”贡献青岛智慧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经济的基础在海洋,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在海洋。
青岛依山傍海,是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海洋科教名城,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大力发起经略海洋攻势,努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方面,青岛市聚焦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高涉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高于全国8.9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6.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聚集了全国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先技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的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透明海洋、蓝色药库领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共有14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20年,全市共完成涉海技术交易82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8亿元,同比增长35%。
青岛是新亚欧大陆桥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港货物和集中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5位和第6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5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科技大会、国际渔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展会,为全球伙伴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青岛市严格实施胶州湾保护条例,坚持陆海统筹、综合防治,积极推行河长制、湾长制,打造水清岸绿滩净的家园,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8%。
面向新发展阶段,海洋是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动力,也是最大潜力。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在“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致辞时表示,青岛将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积极开展以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实践,努力为探索人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青岛智慧,为各界朋友开展科研交流、业务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院士专家为青岛打call
在海洋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海洋科学家和海洋工作者深知其中的重要性和使命感,积极响应“海洋十年”的倡议,不断推动海洋科技和海洋治理的创新,为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此次研讨会重点围绕海洋综合认知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对碳中和目标的解决方案、深海特殊生境发现等科学前沿和国内科学实践进行研讨,研究提出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行动目标和实施内容。
赵豪志在“海洋十年”研讨会致辞时表示,恳请专家学者为青岛海洋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把海洋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成果引入青岛。
从杭州赶来青岛参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认为,认知要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近期,联合国世界银行做了一次预测,如果想要在2050年之前把温室气体控制在2℃以内,新能源技术带来的金属资源需求量是2018年的5倍,这么庞大的需求要利用海底资源。”
“青岛是我国海洋观测探测领域的重镇。”李家彪院士正在实施的“深音工程”,已经与位于青岛蓝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展了相关合作。“青岛搜罗全球海洋资源共同创业做得非常优秀,是QT省市的楷模,希望青岛在科技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驻青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是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领域的知名专家,2018年入选“联合国海洋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执行规划工作组成员,代表中国参与“十年计划”路线图和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今年4月,乔方利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共同主席,成为青岛乃至全国的骄傲。
乔方利在此次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通过进一步的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能力,服务人类社会。“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要贡献出更多青岛力量。”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向海者兴,背海者衰。站在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期,青岛奋力经略海洋,且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