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寻找“在场主义”的真实
2024-11-14 06:31  浏览:329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从《只为卿云》说起




百花文艺出版社  周闻道著


我不认识周闻道先生。但听说过他的“在场主义”,是散文的一个流派。近日,郎德辉老师转来周闻道著作的散文集《只为卿云》,便开始了解散文“在场主义”。数日揣摩,从中稍微领悟到“采风活动”与“在场主义”、“在场”和“真实”之间的关联等等,记叙下来,希望有机会再当面请教周闻道先生。

“采风”是主动寻找“在场”

《只为卿云》是周闻道的采风散文作品集。如今作家、艺术家,包括所有需要去现场采纳、收集、感受相关物、事、人、情、景等等一切资料的活动,谓为采风。“采风”肯定不是近时今日才有,也就不一定新鲜时髦。但是,“采风”蔚然成风,采风之后要写出作品,而且要像周闻道这样,写出很多上得了台面的文章,还要结集成书,可能能为者就少之又少,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

以我对散文“在场主义”的粗浅认识,采风活动的“在场”“体验”“现实”,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就是“在场散文”提倡的“去蔽”“敞亮”“本真”。散文的“真实”,有人物、事件、感情的真实,有场景、时间、经历的真实,即使虚构,也必须符合艺术的真实,只能有限度地虚构。如何把握虚构的“限度”,如何实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而且是参加采风活动之后进行“在场”“还原”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很多喜欢参加采风活动,却怯于“交作业”的人真正头疼的原因。

是不是采风作品只能写“实”,或者采风作品只能“就事论事”?眼下目之所及,真有很多采风作品写成了“新闻报道”,连篇累牍地复叙活动现场的种种,要么凌乱分散,要么庞杂笼统,令人眼花缭乱又不知所云。

打开《只为卿云》,看目录中的“相约”“介入”“在场”,对采风活动是为写作提供素材、“采风”是主动寻找“在场”,有了豁然的感觉。再读文章,看作者从心心念念的奔赴,到热热闹闹的聚集,再到轰轰烈烈的沉思,这些无言的文字,却似震撼人心的惊雷,天地之间所有的感动,慢慢肆意奔淌。

呼伦贝尔的蒙古包、雄霸天下的山海关、茶马古道上的天全县、眉山的远景楼,还有远在云南的丽江、西藏的尼巴村、新疆的天池,以及更远的欧洲柏林墙,无论远近,也不管是写人还是绘物、写山还是描水,作者都在近距离甚至是贴身抚摸现场所有,用尽心思细细体会现场背后之后,饱含深情地重构“现场”。

这样的“现场回放”,就是采风活动的精心回顾;这样的采风作品,当然就有值得可圈可点之处。“采风”不只是简单的文人骚客的游山玩水,而是真正写作者的田野考察、文字工作者的思想锻造。这样的“采风”,不但不会为“交作业”而苦恼,反到会为“写好作业”而主动去寻找“现场”、深入“现场”。

我读《只为卿云》,明白作者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眉山远景楼下的“闲聊”,其实是思维的碰撞;作者凝望马武的那棵树,其实是对生命、对时代的沉思。那些诸如“一楼景远,何须天下”“景由心生,远景无形”的字句,就是“风景在远处,本来就是一个魔盒”“高处孤冷,成熟并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生动诠释。

了解一个人,并不一定非要面对面,文字是最好的渠道。我读周闻道的《只为卿云》,稍微知晓他为寻找“在场主义”的真实,不惜近走远赴、爬山涉水,吃苦受累只为主动去寻找蕴藏在现实中的真理。

“采风”背后不止“现场”

如果以为采风作品就是采风活动现场光鲜亮丽的再现,那么,对像周闻道这样提出“在场主义”写作的作家,就是一种误解。《只为卿云》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写出了“现场”背后的深入思考。

《尼巴村的太阳》这样写道:“房子是藏人最主要的财富和地位象征,许多人家祖孙几代,奋斗一生,除了给寺庙上贡,就是修房子,那种用打阿嘎土夯筑的土墙木梁房。往往摊子铺得很大,打下了浩大的基础,就铺出了财富的象征。”这是作者看到“现场”的描写,但作者透过“现场”,看到了藏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但是现实的,更是精神的。现实有目共睹,精神却需要深入思考。在《只为卿云》这部书中,这样的思考镶嵌在作品的每行文字里。

现实与虚幻相互交替,过去和未来不断交融。

我们看见长城,惊叹她的雄伟壮观,为她的“万里雄奇”“巍峨高大”欢呼,作者却说“山海为关”,把万里长城写成“墙”。“面对历史尘烟,山海关,你究竟有多少难释的隐忍。”“真正的长城,不在山海,不是泥砌砖垒,而是根本的国家体制,是民心。”这样的思考,是对“中学时老师传授的书本知识”的“验证”之后,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是作者“远看长城近看墙。再伟岸的雄关,当你走近,窥其一点,或一隅,贴近它的细处,所能看见的,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是局部的渺小”,对“现场”凸显出的真实感受。“山海欲宁,但风雨不止”的深深喟叹之后,作者默默写出“拯救是徒劳的。山海为关,原来阻隔了自己”。这既是作者对“现场”踏勘之后的回味,更是作者对不在“现场”了的思维延续。

文学作品虽然“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真实的生活远比很多文学作品精彩。如何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让文字承载生活甚至超越生活本身,这就需要作者具备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考能力、运用自如的文学手法。否则,就没有周闻道笔下长城万里带来的热情冷血、猴性如人的欲望善恶,也没有围绕柏林墙的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没有“仍感到生活在柏林墙的影子里”的深沉感慨。

周闻道可以从“天全”这个地名,联想到“总有天性保全”这样的哲学境界;通过“古村的雨”“古村的路”“古村的屋”,把“古村”的前世今生展现出来;“葫芦”不是葫芦,石头却藏满故事,“雷波之间全是山”、仓山“该是怎一个苍”,青龙场的“梦”、眉山桥的“奇”,尧坝的“德”、泸州的酒……这些人所共见、天地同育、世之常有,或大或小、或生或灭的所有,都在周闻道笔下鲜活起来、跳跃起来。

假如只看“现场”,或者只是“在场”,没有渊博的知识支撑、没有深邃的思想加持,再华美的文字也会失去生命,甚至本来就没有生命。所以,通过采风去寻找“在场”,还是一直就在“现场”,积累、思考比“在场”更为重要。

“采风”如何结合“在场”

是带着问题出发,还是在出发之后发现问题?问题与“交作业”是不是应该挂钩?这从周闻道的《只为卿云》中可以寻找到答案。

在当下,“乡村振兴”似乎是个热门话题。任何团体出去采风回来,“交作业”必涉“乡村振兴”。只凭几天或者一天,甚至几小时的泛泛而游,有的连所去之地的地名、地理位置都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可能写出与该地密切相关的“振兴”文章?这当然有活动主办方的流于形式,有参与者的主动“被动”和被动“主动”,更有对社会、对个人、对文学的不负责任。

要破除这种荒唐,并不容易。毕竟作家、艺术家等参与采风活动者也是人,是人就要接受社会活动;社会给采风活动者提供采风机会,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想让双方甚至多方互利共赢。只要沾染上利益,或者只为了利益,文学创作就会受到影响或者污染。

排除“走过场、做形式”的那些肤浅和虚伪,也抛开本来就是抱着吃喝玩乐目的搞的那些乌烟瘴气,回到“采风”如何与“在场”结合的正文。看、记、问这样的基本功夫,肯定是采风者必备,事前事后做功课肯定也是采风活动内容之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果不把这两个字放进采风之内,做再多的准备、看再多的“现场”,问再多的问题,可能都是徒劳无益。思考之于采风活动,与劳逸结合之于身体一样重要。

《只为卿云》中不管是“相约”“介入”,还是“在场”,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思考,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无论对人、对物,还是对山、对水,也不管是否有无故事,作者都在思索。只有经过深刻的哲学思考,才能凝练成精辟的伟大思想,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流传于世。采风作品如果囿于“现场”思维,不能将“在场”这种文学创作方式发散出去,那么,狭隘自生,盲目更甚,有“场”无感,或者“感”受限于眼。只将目之所及传之于文,文章自然也就局限得很。

当然,为求文章“开阔”而生拉活扯东拼西凑,或者肆意汪洋凭空想象,甚至不着边际胡编乱造,失去采风的意义不说,“在场”的真实与“在场”的创作都已经离题万里,采风作品成为纯粹的文学创作,而且远远穿越非虚构创作,无论对活动举办方,还是作者本人,都近乎于反讽。

写到这里,“在场主义的真实,就是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采风活动就是寻找生活的真实”,终于凸显出来。只要紧紧围绕采风活动的实质,深挖细掘资料、由此及彼联想,再把所思所得加以整合提炼,再现“采风现场”,“采风”所要体现出来的“焦点”,就会让采风不再只是游山玩水的过后即忘。

这需要“桶水针出”的功夫。

没有广泛阅读,没有深入思考,就不会有“现场顿悟”,更没有精彩华章。

读过《只为卿云》,只要看那些诸如《山海为关》《有坝姓尧》《总有天性保全》《一楼景远》《有丽为羌》之类的标题,作者的文学素养、哲学思辨、深邃思想已经呼之跃出。

但如何理解“在场主义”,如何将“采风”与“在场”结合起来,如何在采风散文中把握“真实”和“虚构”的度,还是要向周闻道先生请教。他不但写出了《只为卿云》这样的采风作品,而且是“在场主义”散文的创始人。只有他,在这方面才最有发言权。




我和周闻道老师(右)

冯俊龙,笔名范一尘、大眼看世界,男,汉族,四川西充人,定居成都,1970年代出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文艺报》《四川日报》《文史天地》《同舟共进》等报刊,中国作家网、人民网、中国军网、新华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文摘报》《作家文摘》《读者文摘》及人民日报文艺等转载(摘)。获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主题征文奖、头条号青云奖、四川报纸副刊奖等奖项。

发布人:8f5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