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上课,老师讲到杨修之死这一篇文章时,我们的语文女老师总是义愤填膺的这样说曹操,小肚鸡肠,容不下比他聪明的杨修。
又讲到杨修几件秀智商的事件时,年轻女老师眼眸里充满崇拜和敬仰之神色。于是孩童时的我们脑子里只记住,曹操就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
这个影响一直到在社会历经坎坷才慢慢有了更深的领悟。
我现在对杨修的看法就是,人挺好就是长了一张欠揍的嘴。
仔细再品杨修:
曹操在大门上写了个活字,本来曹老板就是故意显摆一下自己当老板的聪明劲。杨修可倒好,马上告诉工匠拆了大门。
我说你好歹等几天再拆。时间缓一缓,既给曹老板留了面子,又可以体现自己的聪明,证明自己可以跟上领导的思路。
还有一盒饼干,老板写了个一盒酥,你就吭哧吭哧把饼干分的给吃了。你这是干嘛?显得比你老板还聪明?
这些都是小事,老板充其量说你句,这小子真特么聪明。
那又怎样。千万别以为这是你老板的真实想法。总有和你算总账的时候。
直接看结果,鸡肋事件,杨修不等军令,擅自让属下打包准备回家。曹操也不客气。直接要了亲亲小命。你这不是老寿星嫌命长,纯粹不想活了么。
用简单的故事评价人物底色,曹操并不是嫉贤妒能,他手里有荀彧,也有程昱,郭嘉这样的智谋之士。他有帝王该有的容人之量。
再咋样,曹操也不会因为小事处决杨修这样的士族官二代。除非杨修有不得不死的理由。
一▼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终于想好了继承人的事情,抛弃了曹植,立曹丕为储君。
曹操最喜欢的就是聪明人,排第一位的是打小就聪明的曹冲。再次就是曹植。至于曹丕。曹操总嫌他蠢笨。曹丕蠢吗,一点也不蠢,人家是含蓄内敛。
曹操说他蠢那是因为曹丕是人家亲儿子。但偏偏杨修也认为人家不聪明。
不知道在聪明人眼里,蠢笨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
曹冲死了,曹家的宫斗剧才正式开始。
一般聪明的人也喜欢聪明人,于是杨修傍上了曹植。
自恃聪明的人有个特性,性格比较任性也比较冲动,永远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并且不屑于做他看不起的小事。
于是曹植可以干出擅杀守卫强出宫门的事来,也可以不顾曹操关于节俭的号令。曹植家里永远锦衣玉食,时常吟诗对酒歌舞不断。
曹丕忙着结交大臣,结好内宫侍者的时候,不知道杨修在干吗?这不是你杨修作为谋士应该负责的吗。
说实话,曹植和曹丕的储位之争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曹植最大的依仗只有曹操的喜爱。
曹丕有长子的身份,也有待人彬彬有礼的特性。曹丕知道自己不如曹植聪明,也不如曹植受宠,但曹丕很会经营自己的人设。
最不容易打败的人设就是真诚。不是说曹丕真诚,而是曹丕会利用真诚。
这是毒士贾诩教会曹丕的。资治通鉴中有这句话: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希望将军提高品德,扩大气度,像贫寒之士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同时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仅此而已。”
曹操出征时,曹植贡献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曹丕仅用两行热泪就收买了人心。
曹操把豪门崔氏的女儿嫁给曹植,曹丕不以为意,见面还是对崔琰恭敬有加。
曹植并没有获得这些豪门的拥戴,虽然也有曹丕嫡长子身份的加持,但曹丕表现出真诚待人的人设也起了加成作用。
如果是些小事也还罢了,大事上也还是这么不靠谱,也怨不得曹操改立曹丕。
关羽进攻曹魏,曹操安排曹植带兵偷袭关羽,曹植因为喝的大醉给耽误了。曹操也只能摇摇头叹了口气头也不回的走了。
二▼
曹操其实给过曹植很多机会,杨修是丞相府的主簿,掌管机要文书,也可以探听到很多曹操的真实想法。
曹操是想通过杨修的口教给曹植一些有用的东西,但杨修只会搞小动作,他教曹植怎么应付曹操的考试,也会把曹操的真实意图告诉曹植,算是曹植的情报员。
曹操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的培养曹植,因为曹植的身份不合继承的法度,毕竟曹丕没有犯错,曹操可以偏袒曹植,但不能明目张胆的扶持曹植。
曹操的想法是通过杨修去影响曹植。但杨修并没有领会到老板真正想教的内核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到最后也没有改变曹植。
反而把曹植培养成张狂不屑于物的纨绔子弟,虽然有点才,但那种才只能打发一下时间于国家没有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聪明,杨修的聪明从来没有解决过具体的事情,滞留于机灵一类,这种人也不讲规矩,但出发点不是解决具体的难题,而是流于表现自己的聪明,好像不这么表现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聪明似得。
杨修致死的关键因素是曹操看透了这个人,杨修和曹植的行事作风简直一模一样,都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他们聪明。
曹操既然决定放弃曹植,难道还会留着杨修继续祸害曹植吗?
如果不杀杨修,杨修继续鼓动曹植和曹丕争夺,曹植会是什么下场,还能用一首七步诗给压抑多年的曹丕交代过去吗?杨修必死之局再也无解。
杨修的故事说完了,好像里面讲的全是曹操三父子的事情,但如果只讲杨修不讲这场宫斗剧,我们根本看不懂杨修,会觉得杨修死的很莫名其妙。
单纯看杨修会觉得这个人真聪明,结合历史看杨修马上会有一种这个人死的一点也不冤的感觉。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我以前在工厂上班时,那是一个小作坊,有位工人想请假,但他怕老板不批准。所以就不走正常渠道请假。
而是自作聪明的在车间时常表现的很难受的样子,表演的特真诚。车间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人病了,于是这位大哥偷偷摸摸的就走了。
我们那会手机还没有普遍,老板也找不到这个人。第二天回来,老板就问这个人干嘛去了,这位大哥就说,我昨天难受回家了。并且还反问老板,难道车间没人告诉你我生病的事情吗。老板嘿嘿一笑过去了。
他以为老板不管从人情上还是事情原委上都不会扣他工资,结果到月底傻眼了,一份情面都没讲,而且把他干过不合规矩的事全翻出来,工资直接扣除,本人直接开除。
别想着什么劳动法之类的,没用。2000年左右,小乡镇上有个能上班的地方都是排着队去,甚至得和厂里有关系才能进去。虽然规模小却也是当地招商过来的重点企业。
其实这个小故事和杨修的故事有点类似,都是在讲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那有句老话,聪明用不到正点上,娶个媳妇也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