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喝酒是文学的行为,喝酒的人是文人,喝酒即作文。
2024-08-14 02:35  浏览:554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一),


“……说一切的文学作品不外乎倾吐。因为种种不自由,种种不满意,心里蕴蓄不下了,于是用文字记载出来,这正同吃醉了酒发牢骚一样,这样说来,喝酒本身,就是很文学的行为了。文人喜欢喝酒的道理,这样一说,更加明白,而喝酒的人就是文人,也因此而证明其不谬了。(因为喝酒是文学的行为,所以喝酒即作文。)”
——章克标

章克标,1900年出生在浙江海宁,20岁时官费赴日留学。后来又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数学。回国当过一段时间教师后(他是金庸的中学老师),章克标决定向文坛发展。

1926年他在上海与胡愈之、丰子恺、叶圣陶等人共同轮值主编《一般》月刊,同时与滕固、方光焘等人创办我国新文学早期著名社团之一的狮吼社。
1928年章克标又进入开明书店,主编当时影响广泛的开明数学教科书以及《开明文学词典》。
一年以后,他又参与创办时代图书公司,这个公司后来成为30年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之一。章克标出任时代图书公司的总经理,并主编《十日谈》旬刊。
后来他成为《申报》“自由谈”专栏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跻身30年代中国杂文高手之列,并与林语堂、邵洵美等人一起创办《论语》杂志。



先来说说章克标此人。

他是我们浙江海宁庆云镇人氏。现在大部分海宁人对他的了解,是从1999年1月的报纸上,他刊登在上海的一则征婚启事。

百岁老人征婚,成了那一年小城的热门话题。

“不好意思,我一不小心变成新闻人物了!”——他自己也诙谐地说。

他2005年才被加入中国作协。

鲁迅对他的评价是“轻薄”。


古往今来,好似所有的文人都饮酒;所有文章诗词出彩的,都善饮酒。

无文人、不饮酒。

饮酒的,不一定写得一手好文章;不饮酒的,肯定写不出绝妙的文章。

酒与文章,如影随形。



民国时期,胡适去山东青岛。

青岛大学闻一多等八位教授设宴款待他。席间,一众人转眼喝掉三十斤花雕。胡适不胜酒力,抬出夫人江冬秀逃酒。

胡适摘下手指上戒指给众人看,戒指上刻着“戒”字。原来胡适夫人江冬秀为劝胡适戒酒,这两个字是亲自刻上去的。

胡适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于是众人不再为难他。


旧时绍兴酒有两种容量的坛装。十斤装的叫“京装”,专销北方的京津地区;二十斤装的叫“行使”,专销南方的湖广地区。

闻一多他们在山东,喝的应该是十斤装的京装绍酒。八个人加胡适,一共九人,喝掉三十斤花雕,其实酒量已经很好。

我自认酒量不错,也常喝黄酒,这么多年来的经验,花雕能喝两斤以上,就很容易醉了。

他们平均每人三斤多,实在已是海量。对得起他们自己称谓的“酒中八仙”。


梁实秋也是当年八位教授之一,这件轶事梁实秋在文字里也有记载:

“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当时作践了身体,这笔账日后要算。
一日,胡适之先生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他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
过后不久,胡先生就写信给我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我就到北京去了。
现在回想当年酗酒;哪里算得是勇,直是狂。”
———梁实秋


关于喝酒。梁实秋有一句精辟的言语。

“中国旧式士子出而问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

这是社交的必备条件。

翻译一下,其实就是需要有稳定的情绪不错的酒风;跟得上话题,会吹牛;不错的酒量;必要的,体面的,能跟得上群体的经济条件。


鲁迅先生大概脾气不大好,缺乏了“一团和气”的个性。

早些年,他也和胡适,郁达夫一起下馆子饮酒。也其乐融融。但后来鲁迅与胡适反目,全国人民皆晓。

鲁迅1932年2月27日日记:

“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

酒喝到一半,未尽兴而归,肯定是吵架了。

而我猜测,肯定是鲁迅发飙了。以他们几人的个性。


黄酒酿造的原料,是糯米。

酒精度一般在二十度以下。所以,古往今来,不论是唐诗宋词,各类传奇小说,还是前面提到的民国时期文人的聚饮,都是很海量,论斤地饮用。

时至今日,我觉得不同的酒,适合不同的地域、场景、群体、个性。

绍兴的黄酒,还是更适合江浙一带的群体。更适合在一个舒适、安定、静谧、融洽的环境下,浅斟慢饮。


当然,我们幻想一个场景:

漠漠草原,西风烈马,彪悍的汉子,掏出一个酒囊,泯上一口黄酒……

那也还是有点搞笑与不搭调的。

此时此刻,必然是越烈约好的白酒,烧刀子。



上海作家许淇有着一段文字,关于绍酒。

“一斤一斤地喝,尽管海量,恐也是绍酒之类。元红花雕全酿,我以为是酒的正宗,既无高粱的凶辣,又不似果酒的甜俗,醇、糯、涩、清……
北方的头锅、二锅头,酒浆亦清洌。
我在东北看到烧锅作坊,老少爷们皆赤身裸体,汗光油亮,在热气蒸疼中操作,木质制酒器和曲味的芳香弥散不消,从进料到最后出酒,大功告成,劝客进一大桦木碗,自有原始的蛮力和野性在。
而烈性酒即使如茅台,以我的酒量,三盅以后脸如重枣,语无伦次了,还体味什么酒之趣呢?
所以我还是赞成江浙的绍酒,用串筒烫过,盛在粗瓷高脚碗里,唱《西出阳关》不致乱了音律,酒趣则在其中矣!”


我觉得末尾这一句“唱《西出阳关》不致乱了音律”,真是写得绝妙。



读很多民国时期关于绍兴酒的文章,有不少人都写到一句关于绍兴地区的俚语:

“黄酒糯米做,吃了变‘诺诺’”。

这也是一个方言趣事。

这里的的“诺诺”,其实家养的猪,猪猡的意思。

这个“诺诺”,是模仿动物声音而来的称谓。


本地方言,有很多这样的称谓。

猪,称之为“古诺诺”;

羊,称之为“羊咩咩”;

鸭,称之为“嘎勒勒”;

鸡,称之为“鸡哆哆”;

狗,称之为“汪汪”……



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黄酒,都是黄色的。其实应该说是红棕色的。这是因为放了红酒曲的缘故。

现在北方人不喜欢黄酒,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这个口味。因为黄酒有些带酸带涩。

其实旧时黄酒,还有一种称之为“本色”的黄酒。

杭州竹叶青,即便是其中之一的名品。


这两年,市面上开始流行这种“本色”黄酒。各种网络销售平台有大力推销。

我买过一箱,六瓶,750CC装的。酒味平和纯淡,我觉得口感很好。很适合日常饮用,不容易伤身体。

当然这个杭州竹叶青,不是高粱酒的竹叶青,是黄酒底子的竹叶青。


据说,旧时杭州西湖“碧梧轩”的竹叶青,别有风味。浅黄泛绿,入口醇郁。

当年到碧梧轩的酒客,都知道喝空一壶,就把空壶往地下一掷,酒壶是越扔越凹,酒是越盛越少,饮者一掷快意,老板也瞧着开心。

这里装黄酒的酒壶是锡壶。所以摔不碎。


用锡壶装黄酒,装烫热的黄酒。此生我只见过一回。

原先我们一个宿舍里,惟只一个同学是桐乡民兴乡人,现在已经合并为桐乡乌镇。

当年民兴乡有很多做酒的小酒厂。本地酿酒之风盛。

我同学的父亲就在酒厂工作。


同学结婚,我们一个宿舍都去。席间就有一个接一个的锡壶,装了烫热的酒,送上来。过一段时间,不管锡壶里的酒有无喝完,都有新烫热黄酒的锡壶再次送上来,凉了的锡壶换下去。如此轮番不停。

我们一桌子都是年轻小伙子,自然酒也喝得多。同学家那边邻居客人看着也开心,不停地送上来烫热的锡壶。

且那些锡壶,必定是挨家挨户聚拢来的,式样,也偶有不同。

当年,农村办酒席都是如此,各种桌椅凳子器皿,尽是本村人家聚齐了使用。

我至今记忆深刻,觉得趣味盎然。


2024/08/01 晴

发布人:85b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