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火锅,一种是海底捞,一种是其他火锅;世界上有两种服务,一种是海底捞式服务,还有一种是其他服务。
所以,海底捞是靠服务成功的吗?
▲“第一曲线”
哪个行业竞争激烈?
餐饮算一个。
餐饮的门槛低、刚需、高频、市场大,这些因素叠加诞生了大量的餐饮店。
随着供大于求,竞争逐渐激烈起来。
北京是首都,餐饮竞争如同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每个参与者都在寻求致胜的关键。
2004 年海底捞进入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引起同行、媒体的注意,因为海底捞找到了关键点。
夏季是火锅店的淡季,很多火锅店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干脆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
可是,在 30 多度的三伏天,海底捞能让北京食客排队吃它的火锅!说是火锅奇迹也不为过。
有的客人说:“我喜欢来海底捞,这里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候时,有人给免费擦皮鞋。”
有的客人说:“这个店就是跟别的店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蒸汽,他们给你擦眼镜的绒布;手机放在桌上容易脏,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
总结起来就是服务“变态”的好,除了不能满足替我付账,其他都会尽量满足。
海底捞通过“变态”的服务,在餐饮界越做越大,同行纷纷过来学习,结果依然。
为什么?
一位曾经挖过海底捞服务员的餐厅老板:“海底捞服务员的脑袋灵活,在我们餐馆都能当领班。我们去吃了几次海底捞,每次不论怎么挑剔,愣是没挑出毛病。”
为什么海底捞的服务员都如此优秀?
虽然服务员这个工作很多人都能做,但海底捞有自己的标准,同时工资相比于同行也高些。
所以,他们可以更快得发现客户的需求,并解决客户的需求。
这与网飞相似,高人才密度与高薪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曲线”
今天的海底捞还只是靠服务吗?
火锅品牌那么多,为什么大家谈论最多的总是海底捞呢?
品牌想要更多得传播,最常规的方式就是广告,但需要大量的预算;最难的方式就是自传播,因为大家会抵制。
很多餐饮为了让顾客转发朋友圈,都会采取打折、优惠、赠菜等方式。
教培也会在一些讲座设置门槛,转发朋友圈才能听讲座等等。
可见,没有一些奖励机制,大家是不会主动给品牌做宣传的。
但是,海底捞是个例外。
因为,海底捞不是让大家给海底捞打广告,而是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使其更有分享的欲望,这就是海底捞的“第二曲线”——社交货币。
最近几年在朋友圈、微博、短视频等平台,海底捞的内容非常多,其他品牌需要花钱找博主,而海底捞的很多内容是大家主动发出来的。
不仅内容多,发出来后的互动也多。
互动多了就会触发开关,使其觉得这个内容更好,从而形成循环。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海底捞发出来之后,海底捞开始不断地提供素材。
跨行服务:擦鞋、美甲、洗头等。
惊喜:一个人的熊、、婴儿车、生日祝福等。
攻略:在海底捞吃饭就像旅游,会有很多攻略。
还有一些话题,比如科三等等。
这些服务的特点是成本都很低,但却容易在社交平台传播、引起共鸣,比如美甲、熊、攻略等等。
很多人觉得短视频难做,但有的人发个海底捞美甲视频,点赞多的达到几万,播放就是过百万。
很多人发海底捞相关的内容,传播效果叠加在一起,要达到相同播放量,投放预算将过亿,且效果不会有自传播的好。
▲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疯传》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品牌若要自传播,必先成为社交货币。
其一,价值。
在社交过程中提到该品牌,需要体现某种价值,比如彰显价值:限量款的包、高端聚会等等。
兴趣价值:旅游、汉服、美食等等。
其二,社交。
其价值要对社交中的人有价值。
对包没有兴趣的人,限量款的包就不会形成社交货币。
同理,天天宅在家里的人对旅游也不会有兴趣,社交货币就无法产生。
能够提供价值,且在社交过程中大家都认可其价值,并形成互动就形成了基本的社交货币。
但是,只有再增加一些特性才更容易传播。
好看,没有人能拒绝美好的事物,虽然擦鞋、美甲、洗头都是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但美甲传播的最多,因为同一个人多次擦鞋、洗头没什么变化,但美甲每一次都是一种美。
情绪,情绪类的内容很容易在社交中传播,江小白凭借文案在酒界占领一席之地。
稀缺,很多品牌有过饥饿营销,抢到的人容易在社交平台展示一下。
标签,很多年轻人选择一些潮品牌,给自己贴上时尚的标签。
话题,好玩儿、有趣儿、好奇、冲突等等内容,都可能引起讨论,从而引发传播。
再结合用户画像、场景等因素匹配货币,传播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总结
海底捞通过服务在一定范围内锁住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社交货币获得了海量的客户。
在社交过程中有价值是货币的基础,增加特性才更易传播,与画像、场景匹配度越高传播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