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被俘虏的时候,洪承畴表现得颇有气节。皇太极把他关在阴暗的牢房里,打算用恶劣的环境消磨他的意志,可没想到洪承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大骂看守,并绝食以明志。不难看出洪承畴当时是铁了心要当大明忠臣,只求一死,至少当时所有人都是这么以为的。然而就在他最倔强的时候,剧情反转了,消息传来,洪承畴投降了。
绝食求死的洪承畴究竟为什么投降了呢?这还要从他的思想说起,洪承畴是儒家知识分子,忠君爱国在他刚被俘虏的时候,脑子里必然充斥着效法文天祥不屈殉国的念头,这个念头十分悲壮,但是十分有吸引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当文天祥,再说以身殉国除了需要勇气,还需要行动力。等胸中那股激情退去了,求生的本能必然会占据一切,这才是人性。且不说洪承畴并没有像文天祥那样立即赴死,在他绝食的日子里,皇太极还不断地派人去看望他、劝说他,当然派去的都是投降清朝的明朝文人,前面去的一波一波的都被洪承畴给骂了回去,接下来皇太极又派了一个人去,清初著名汉臣范文程,他投降清朝已经快二十年了,在明朝人看来属于铁杆汉奸。范文程一边跟洪承畴聊着天,一边观察着细节,冷不丁房檐上掉下一丢丢尘埃,正好落在了洪承畴的衣袍上,洪承畴很自然地抬起手把这灰掸落在地,看到这一幕,范文程眼里亮了,心里有底了,回去后他就报告皇太极:承畴必不死,一件衣服都这么爱惜,何况生命呢?
一来,真正想自杀的人不会这么大嚷大叫,而是默默求死;二来,如果洪承畴真的想死,他有的是死的办法;第三,一心求死的人连命都不在乎,死亡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殉道,怎么可能还讲究别的东西呢?甚至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干净整洁呢?所以洪承畴口口声声地说要学文天祥殉国,不过是嘴硬罢了,心里压根就不想死。
反正洪承畴不想死,皇太极是看出来了。他决定亲自出马,给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来个致命一击。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皇太极突然亲自来到了牢房,一开始洪承畴还保持着倔强,虽然衣衫单薄冻得直哆嗦,依然站得笔直,别说下跪了,连弯腰都不肯。皇太极也并不在意,反而很自然地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了洪承畴的身上,然后轻声问他:“先生冷不冷啊?”就是这个贴心又温暖的细小举动瓦解了洪承畴倔强的心理防线,威武不能屈的他不用旁人提醒,自己主动滑跪在地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如果我们站在洪承畴的角度,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正如范文程观察到的,洪承畴并不想死,但是他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无论是士大夫的使命感还是价值观,都在理性上呼喊着他必须死,死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有了这样要死又没死的僵持时段。但是在不死的情况下,他更找不到投降理由,直到皇太极本人的出现给了他一个符合儒家价值观的理由:士为知己者死!此前洪承畴效忠大明,可是大明王朝又给了他什么呢?是早年的杨嗣昌和现在的陈行甲在背后搞他?洪承畴忠诚于崇祯皇帝,可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不仅干涉军务,还经常甩锅,如果不是崇祯听了陈行甲那一套鬼话逼着洪承畴仓促出兵,胜负谁知呢?还有洪承畴在松山城里被围困了半年,崇祯派兵去解围了吗?相比之下,皇太极也是皇帝,此前还是杀场上的对手,可如今他却能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为他披上,这让身为囚犯的洪承畴从身体到心理都感受到了极大的抚慰,这是礼贤下士,是尊重更是知遇,作为士的洪承畴应该为谁而死,这不是明摆着吗?洪承畴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下跪投降也就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