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甲骨文像人的整个身躯的侧面之形,画了一个圆鼓鼓的腹部,突出身躯的主干部分。
身 甲骨文字形
《说文》:“身,躳也。像人之身。” “躳”(躬)谓全身躯。段注:躯,體也。體者,十二属之总名也。可区而別之,故曰躯。在许慎和段玉裁看来,身-躳-躬-躯-體,所指皆为人体的全部。
既然如此,那么就要问,甲骨文为什么特意让圆圆的肚皮鼓出来呢?像个油腻男!
而且,有的写法,圆肚皮里面还加个点,有人说像人有身孕,又以《诗·大雅·生民》 “大妊有身”作为佐证,现在还把怀孕说成有身子了,照此理解,则本义为怀孕。油腻男变成孕妇了!
显然,这里面有点名堂。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也就是说,身是指颈部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本义是人的躯干。
《山海经·南山经》:“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也是把身和首区分开来说。
这一区分很重要。把身作为躯干强调出来,富有深意。
读过《汉字解象(30)體—体与豊—丰》的看官,可能还记得:體:总十二属也,體(体)是身体外部所能看见的各个部位的总称。
与之对应,身,是躯干,是主体,特别是孕妇,蕴含着生命。
跟体字描绘人的外部特征不同,身字正是在着力表现人的内蕴的生命力。
譬如,身有自己、本人的意思:自身,老身。身,躬也,突出其亲身,亲自之义:身体力行。躬,又有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之义:鞠躬,躬耕。如此构成身字的意义圈。
造字之时,古人就把活的生命寄托在这个身字当中,这个生命是自身,是主体,是有灵魂的,并赋予生生不息的孕育之义。中国生命哲学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身,绝不是僵硬的躯壳,而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据《黄帝内经》,形体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内藏精神,精神是形体功能的综合表现,体为形,身为神,形与神相伴相随,互用互制,俱往俱来,俱生俱灭。身和体合而为一,这就从身体内部注销了灵肉二分的膈膜。
身的第一人称意味,与西方哲学把身体当做它物的第三人称,有着本质的区别,代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哲学进路。与英语中的“I”大写自我、张扬自我不同,汉语中的身,不但确立了自身的主导地位,并且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甚至敬畏,同时,又是谦逊而审慎地接纳人和事。
图源网络
古人在谈到身的时候,总意味着与人相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通过他人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说文》:身,躳也。躳同躬。强调了亲身践行的意思,而且是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做。这一躬行,无异于张开双臂去拥抱世界万物。在与人相对、亲身践行的过程中,无条件地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中国古人关注的是自身。早期的文献《尚书》中饶有意味地出现了关于身的三种表述:慎厥身(《皋陶谟》)、祗厥身(《伊训》)、修厥身(《太甲》)。对于身,慎也罢,祗(敬)也罢,最终落实到修。反身而诚首先需要身诚,这就需要修身。
修身是一种自我修养,诚于中而形于外。身修而正,身正是影响他人的巨大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
为您链接
汉字解象(30)體—体与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