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这期报纸引起我关注的是《欢聚一堂忆往事共植银杏话未来——化学系七七级二班校友聚会侧记》一文,全班48名同学有41位返校,共庆入学20周年。当年刚刚恢复高考,班级20多名同学是老三届学生均已年过三十,而年龄最小的仅十六岁。大家对母校表示感恩,对过去永远怀念,对未来充满信心,并相约二十年后再相会。大家在化学楼前共植银杏树两株,并刻石留念。本文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处原处长,属于老三届学生,出生于1947年的他,退休后一直在中国高校后勤协会秘书处任职,参与编著《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四十年》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
聚会人员中,没有赵大川博士。根据《淮阴师专》1986年4月4日第二版《来自加拿大的报告》一文记载:赵大川1977年考入淮阴师专,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到南京大学进修、脱产学习英语。1982年,学校为了配合他学英语,专门买了一套20盒的《美国化学听音课程》磁带供他使用。他一举通过了全国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外语考试。1983年9月,赵大川被原教育部选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进修一年。1984年初,加拿大西蒙费雷泽大学化学系周原朗教授与淮阴师专副校长陈宗美协商让其在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校同意了赵大川读学位的请求。
1986年底,我在寒冷的冬日,遇到过外事办的一位老师给赵大川寄国际挂号信,说是学校党委书记刘耀华给赵大川寄去慰问信,目的是联络感情,希望他获得博士后回校工作。后来赵大川获得了博士学位再也没有回到母校淮阴师专。
时间到了二零一八年五月,又过了二十年,原淮阴师专化学系77级2班近40名校友再次聚首淮师,纪念入学40周年。赵大川博士、王筱青博士、原淮安中学校长刘家勇、南京师范大学胡卫东教授等校友以“感恩、自强”为主题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对母校、对老师致以崇高敬意并充分表达了感激之情,校友们纷纷表示,今后会一如继往地关注母校发展,多为学校和化院发展作贡献。
本期报纸常规操作,没有突出的文章。一版头条作者从余系徐高明老师笔名。二条组宣文章是张国成老师撰写。三版李倩老师的《泰国纪行(七)》,让我们继续领略泰国风情。在泰国,僧侣们得到充分的尊重。每天清晨,你都会看到一群僧侣身披袈裟,双手托钵,赤脚在大街小巷化缘,而人们总是预先准备好食物,跪拜在门口,等待僧侣的到来,当人们献食物给僧侣时,总是将双手举过头顶,以示尊敬。同样,男孩成人后,出家成僧又是每个家庭中值得夸耀的事件,做母亲的尤为高兴。因为据说儿子出家为僧,母亲死后可升入天堂。在泰国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几乎都是佛教徒,佛教的影响渗透在各方面。朱邦国老师的治学经验,介绍因其需,作适当的调整。
我编的第23期报纸,时间定格在1998年5月5日,1998年第4期,总1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