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纵深打好经略海洋攻势,建设更具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海洋城市。”
在6月11日举行的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再度为青岛的海洋发展定调。
海洋,处于青岛核心工作的核心。
在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专门有一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以全球城市网络和海洋城市网络为坐标,深化国际城市战略,突出海洋优势,彰显海洋特色,持续提升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级,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战略支撑。
围绕海洋发展,青岛今年的顶格布局推进动作也一直不断。
在2月23日召开的全市海洋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把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十四五”乃至未来十到十五年我市海洋发展的总目标,并确定了今年要集中推进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达3600多亿元。
3月5日,赵豪志在全国两会上围绕海洋经济为青岛发声、争取支持,表示青岛将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与胶东经济圈兄弟城市的联动,强化海洋领域创新合作、产业链协作,联手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6月8日,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上,赵豪志面对来青参会的诸多院士、企业家发出青岛邀约,表示期待愿为各界朋友开展科研交流、业务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6月9日,在调研青岛海洋经济发展时,赵豪志再次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要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海洋科研机制,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的海洋经济总量较大,占到全市GDP的近30%,经略海洋、逐梦深蓝,是青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走的坚实踏板。
1
大项目是支撑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目标
发展海洋经济,关键要做大做强海洋产业,重点要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涉海大项目。
青岛的海洋优势显著,但确实也面临着科研成果转化不足、海洋资源分散、产业链不够健全的短板。克服这一系列短板的关键,就在于大项目的落地建设,靠项目支撑来打通产学研的全流程,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真正把青岛的海洋优势转化成发展强势。
今年,青岛要集中推进的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已经逐一明确了责任单位、项目进度和完成时限。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等是重点领域。其中要重点推进抓落地的项目,青岛也早已明确:
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要启动防波堤和码头建设,重点对胡家山作业区西侧2.86平方公里地块集中开发;
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要做好国家级海洋牧场创建工作,推动陆基循环水、种苗中心等先期项目落地;
总投资300亿元的中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要完成产业园项目土地招拍挂,争取冷库项目开工建设并投产,配套加工项目达到试运行条件;
总投资50亿元的崂山沙港湾项目建设,争取旅游度假酒店主体封顶;
总投资过千亿元的三个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要进行前期工作,开展青岛大小管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试验示范项目建设;
总投资43亿元的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实现部分投产运营;
总投资58亿元的青岛英豪集团智慧海洋产业综合体项目,年内重点推进海洋牧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海洋装备产业园等投资建设;
总投资10亿元的青岛国际海洋寡糖制备中心产业化基地项目,要加大海藻胶精深加工力度;
年产值10亿元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项目建设;
推进海洋展示中心项目选址落地。
此外,对于海洋产业的布局,也更加细化地加以明确,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发展: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要聚焦打造海洋服务业集聚区;西海岸、环胶州湾北岸和即墨相应区域是海洋制造业的主战场;平度、莱西要打造海洋经济拓展带。
2
创新是动能
聚焦短板,打通全链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从海洋领域的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与海洋科创高地对标对表,都需要聚焦“创新”,更好地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6月8日,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发布 《202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其中“创新能力”是重要的一级指标;6月9日,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专节,“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被摆在了关键位置。
海洋对青岛来说,不仅是特色,也是经济动能。在打造在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方面,青岛优势明显——集聚了30%的涉海院士,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加快推进,2020年全市共完成涉海技术交易82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8亿元,同比增长35%。
青岛海洋科研优势突出,但短板也很明显。海洋基础科学研究进步明显,但应用研究未能跟上,与厚实的海洋科创“高大上”的“家底”相比,产业的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依然是现实难题。
这既有海洋科研体制不够完善、科研机构“重研究轻转化”的原因,缺乏研发成果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基本导向;也有上下游企业承接能力不足的原因,缺少能将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密切对接的更多平台。而且与深圳相比,青岛在海洋领域的科研优势,也需要创新创业生态来将其转化为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
目标明确,下一步青岛将从三个方向发力——加快海洋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改革的办法提升海洋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着力引进培养海洋人才。在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的同时,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海洋科研机制,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
3
以“开放”做大“海”的文章
海洋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经济。向海而兴的城市坐标、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城市价值,叠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RCEP签署等开放机遇,为青岛海洋经济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开拓发展空间、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更优的条件。
航线覆盖范围足够广,货物吞吐量上世界排名靠前,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均位居中国沿海上市港口第一的成绩,都在印证着青岛港向东北亚航运枢纽中心迈进的信心。依托200余条互连互通的航线、每个月近700个航班,青岛港构建起国际物流大通道。
根据《青岛市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作战方案(3.0版)》,提升港航枢纽功能硬仗的攻坚目标是,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6.2亿吨,集装箱突破2300万标箱。包括攻坚任务13项,重点做好提升港口中转和集疏运能力、推动港航物流产业发展、提高空港运输水平等工作。
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也是青岛“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关键。青岛下一步将以国际邮轮港区、董家口港、临空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统筹推动航运、金融、商贸、文旅等产业融合,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样板。重点做好加快推进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董家口港产城园融合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整体起势等工作。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上合示范区”
上合示范区与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乘国家战略而起的重要开放平台,赋予的是青岛制度创新的腾挪空间。“两区”需要开辟思路与出路,用对外开放的优势成就发展的速度。
“建设海洋合作中心”是上合示范区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目前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项目将于2021年7月正式运行,构建起海洋国际合作,科、教、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则创新自动化码头无人卡口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海铁联运过境集拼试点;设立全国唯一的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建立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储备拟上市涉海企业20家,3支海洋类基金完成投资11.2亿元。下一步,还将加快推进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
此外,青岛作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牵头城市,将围绕共建蓝色海洋共同体,推进海洋领域产业协同;通过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海洋博览会等海洋展会活动,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先天优势,青岛正在拿出更多办法,让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好经略海洋的蓝色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163.com
涛君期待与各界精英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