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司法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2025-07-06 23:01  浏览:43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7月5日,贵州省贵阳市迎来一场绿色思想盛会。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法治主题论坛正式拉开帷幕。与会人员紧密围绕论坛主题,交流了各自的环境法治经验,并在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为推动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贡献智慧与力量。

十年答卷:

中国环境司法成效显著提升

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十年来,人民法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在致辞中透露,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28.20万件。其中,自2021年以来,环境资源一审案件数量持续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这一数据背后,彰显了中国环境司法体系的诸多创新突破。

专门化审判体系全覆盖。目前,中国法院共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00余个,成为全球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善的国家。同时,1700余家法院推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由专门审判机构审理;以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区等为单元,优化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管辖布局;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强化重点区域流域的司法协作。

创新修复性司法举措。各地法院创新运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特色举措,探索适用技改抵扣、碳汇认购等司法举措,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更多修复选项。如,福建法院在审理滥伐林木等案件中,以“生态司法+碳汇”为切入点,引导被告人自愿购买碳汇产品,补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目前,全国已建成1000余个生态修复基地。其中,湖南的岳阳法院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赔偿资金使用(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先后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60余头、东方白鹳和白天鹅等珍稀野生动物300余只。该基地入选全国法院十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示范基地,为洞庭湖区和长江中游重现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作出积极贡献。

裁判规则体系逐步完善。积极贯彻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全力配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最高人民法院已制定环境污染犯罪、生态环境侵权等司法解释22部,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等专题指导性案例45件和典型案例48批457件。此外,人民法院案例库收录了350余件环境资源参考案例,持续丰富和完善裁判规则体系。

实践探索:

司法创新护航绿色发展路径

司法如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与会人员围绕论坛主题,积极分享实践经验,并就探索取得的成果展开深入交流。

在贵州,荔波法院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创立了贵州省法院首个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创立了环资审判“分类保护、分级保护、全生命周期保护”司法保护三原则,用司法的力量织密珠江源头生态保护体系;江口法院审理了“梵净山金顶摩崖刻字案”,加强了对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综合司法保护;黔东南法院在古村落设立了法官工作站,致力于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以保护乡村文化遗产。

在浙江,人民法院积极助推健全“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制度机制,促推环境领域纠纷源头化解。2024年,浙江全省法院环境资源案件收案数较2019年下降32.1%,连续5年保持下降态势。以“浙江全域数字法院”上升为全国法院“一张网”试点为契机,迭代升级全国首个统一智能环境治理平台“法护生态”应用,构建起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多跨协同、协同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闭环。借助这一机制,浙江法院已开展在线协作1.8万余次,发出司法令状160余份,认购碳汇115万元。

在湖南,人民法院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审判执行,通过破产重组推动某燃油车生产基地改建成可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生态工厂,促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某钢铁冶金公司投入近1亿元改造生产设备,不仅根治噪声污染,也助推生产工艺转型升级,努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广东地处祖国南大门,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这里山川秀美、水网密布,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滋养了珠江三角洲;这里森林葱郁,生物多样,南岭山脉构筑起重要生态屏障。自2020年1月1日起,广州、深圳等6家中院及广州海事法院管辖全省一审环资民事公益诉讼案,形成“6+1”模式。在广州海珠、深圳龙岗等基层法院建立跨区划管辖模式,形成集聚优势。目前,全省已有广东高院和15家中院、37家基层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化归口审理,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

全球贡献:

45件案例入选联合国案例库

“因环境挑战超越地理界限,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相互关联且跨学科的,须全球共同应对。国际和区域合作及司法同仁专业对话,不仅有助于加强环境审判工作,更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强调,本论坛聚焦“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恰逢其时。当前,迫切需要汇聚立法、政策与执法者智慧,促进跨国界知识与经验交流。

“当全球聚焦可持续发展路径时,我们更需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推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认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环境司法领域的引领性实践,集中体现于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的2021年《昆明宣言》中,该宣言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环境法治基本原则。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出的全球环境司法示范性案例中,中国贡献了45个典型案例,证明中国环境司法卓越且具有创新性。这些成就体现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使司法保护与国内外发展目标相协调。

中国法院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邀请英国、巴西、澳大利亚、肯尼亚等国的法官、专家参与中国环境资源审判培训;另一方面,派出中国法官为亚太地区环境法官培训授课,交流新时代环境司法理念和裁判规则。伊丽莎白·穆雷玛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执行机制和司法能力,有效地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综合环境法治体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期待加强与中国合作,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推广司法实践,共同守护人类与地球。”

伊丽莎白·穆雷玛还表示:“中国环境司法的专业化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证明了中国政府推动环境法治的决心。自2017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致力于建设全球环境法数据库,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案例在数据库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具有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安东尼奥·本杰明评价道:“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推动全球环境法治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专业审判机构的设立引人瞩目,是未来国际环境司法发展的趋势,应当向全球宣传推广。”

来源:中国环境APP

中环报记者:张聪

编辑:逯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布人:f347****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