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可靠的人给予爱、支持和保护,孩子通常会对社交活动感到非常不安。他自然而然地变得不愿意向任何人寻求支持,并且不得不把“靠自己”当作生存的策略。
幸存者会觉得对别人有需求是特别危险的。从关系中获得安慰和支持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幸存者的这种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甚至完全丧失。许多高功能的幸存者尽管有足够的社交能力,但仍会对社交感到焦虑。
在结构化的社交情境中,大家的预期很明确,共同的目标使人们不再关注对话,而聚焦任务的完成情况。然而,在非结构化的社交情境中,如派对或朋友小聚,则更有可能触发社交焦虑。在后面这些场合中,幸存者不得不进行随性的自我表达,他会感觉仿佛闪回到了童年时的灾难场景。
无论是结构化的还是非结构化的社交情境,幸存者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往往都需要隐藏很多焦虑和不适。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告诉我:“我在会议上非常冷静、沉着和镇定,是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家,像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一样临危不乱。我表现得像个国王,但内心却非常纠结抓狂,我对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感到怀疑和羞耻,这让我痛苦不堪。”
大量的童年虐待经历会给幸存者的大脑植入一种“他人即危险”的强大“程序”。在长时间的闪回中,幸存者严重的社交焦虑可能会演变为社交恐惧症。
在我状态最低迷的阶段,处于情绪闪回中的我甚至无法出门倒垃圾。我担心我的邻居(她很友善,总是肯定我)会从窗户往外看,发现我是多么地可悲可怜。更糟糕的是,我害怕她会出来与我交谈。
尽管如此,这几十年来,不管内在批判者对我的评价多么不堪,我还是参加了必要的社交活动,而且似乎还表现得相当不错。当我没有处在闪回状态时,我甚至还感觉到有很多人真的喜欢我。
然而不幸的是,我几乎无法从这种体验中得到任何满足或安慰,因为在我伪装的平静外表下,我的内心涌动着不安,我常常在盘算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以最不引人注意的方式逃离社交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