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青春期,一定会面对一门必修课:建立自我同一性。
这门功课,看上去不像学习那么重要,但对一生影响深远。如果不及格,可能会导致“空心病”,感到迷茫、空虚、无意义,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今天的文章,就是一个高中男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次小小尝试,篇幅稍长,但值得读完。
01
小全是朋友家的孩子,今年读高一。春节前,小全去菜市场摆摊卖了几天泡菜。
我很好奇,就借一次聚会的机会,采访了小全。
我本来只是好奇,没想到,一番交流下来,我对这个男孩刮目相看。虽然他只卖了三天泡菜,赚了不到一百元,但他的思维模式、性格品质在这次经历里已经熠熠发光。
我想,假以时日,他的未来可期。
以下,就是我们的聊天内容。
02
怎么想到要卖泡菜呢?
小全的学习成绩一般,对学习总是有心无力,找不到感觉。
妈妈有时会说他:你要是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以后就只能去摆地摊了。这个寒假,小全就真的想去摆地摊试试。虽然是小孩子的突发奇想,妈妈也支持他去体验一下。
卖什么呢?娘俩合计了一番,朋友厨艺很好,就做了一些泡菜,买来餐盒分装好,让小全带到菜市场去卖。
理论准备先行一步
16岁的高中生一个人到菜市场卖泡菜,这件事本来就勇气可嘉,更让我惊讶的是,小全并不是有勇无谋,也没完全当作玩票,他还提前做了功课。
小全在B站找到一些视频资源,学习怎么做营销,了解营销的几个要素,知道了绝对成交法则。还看了关于华尔街的电影——不管有没有直接用处,先找找做交易的感觉。
卖泡菜这件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很快乐。因为赚钱有乐趣,和人交往也很开心。
我第一天摆摊,旁边是一个卖糖葫芦的大叔。大叔在那里摆摊三十多年了,他爸爸、他爷爷都是卖糖葫芦的。大叔挺健谈的,我就和他聊天。
我挺信任大叔的,可是他却欺骗了我。他建议我去马路对面的菜市场门口卖,那里人流多,会卖得更好。我就相信他了。结果我过去没几分钟,一个老大爷就把我轰走了。
我就想,大叔在这儿摆摊三十多年了,我不相信他不知道那里不让摆摊。
所以我得到的第一条心得是:不要随便相信别人。
我:你被骗了,还快乐吗?
小全:快乐,因为我学到了不要随便相信别人。
这几天卖泡菜,你有什么心得吗?
首先,做买卖,地段太重要了。
我有一次去晚了,只能在路口的另一侧摆摊,那里人比较少,其实就差一条马路。结果一个下午一盒都没卖出去,都很少有人问。我就发现了,摆摊的地段特别重要。
其次,不要总是盯着人看。
我发现,摆摊时,你不要看任何人,最好看向远处,或者就低头忙乎自己的。
你可以把泡菜装进塑料袋,再拿出来,再装进去。因为人们都是匆匆而过,不会有人注意到你的奇怪行为的,只会以为你挺忙。人们也不会因为你看着他而紧张,反而愿意走过来买。
我一开始会盯着人看,看看这个人看看那个人,特别期待有人来买。但经过几次眼神的碰撞之后,我就不这样做了。
因为当我期待地看向对方时,对方可能会感到压力,眼神就会下意识撇到一边了,反而不会走过来买。
我发现,我不盯着人看后,反而会有人来买。
绝对成交法则
如果有人看着你的招牌超过两秒钟,你就赶紧冲他吆喝:“要泡菜吗?十元两盒。”
我的招牌上写的是“泡菜6元一盒”,但这时候你就要打出价格优势,吸引他来买。
我记得有个绝对成交法则,能满足三个条件,基本就能成交:
第一,这个商品有价值。
第二,顾客有需求。当他看招牌超过两秒钟,说明这两个条件已经满足了。
第三,是绝对的购买力。这个时候,也许他有点嫌贵,那我就告诉他10元可以买两盒,在价格上打出优势。
这样,基本上就能成交了。有一天上午,我一会儿工夫就卖出去9盒,我就靠这一招留住了好几个人。
薄利和多销,你会选哪个?
我:本来是6元一盒,你10元卖两盒,就会少赚两元,但会多卖一盒。在薄利和多销之间,你会选择哪个?
小全不假思索地回答:多销。
因为如果对方觉得6元一盒贵,我又不同意10元两盒,可能他就不买了,这样我一分钱都赚不着,也不知道后面会不会还有人来买。我愿意更保险一点,我不是激进派。
卖泡菜的过程,哪个环节让你最开心?
有人来买的那一瞬间,我就特别开心,是那种成交的快感。
还有,顾客问我问题,我们交流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因为会遇到不同的人,我希望遇见更多不同的人。
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吗?
我遇见过一个特别奇怪的人,搞不清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姑且用这个“他”),他长得像男的,但声音像女的。
他穿一件白色的长棉袄,来的时候急匆匆的,说话也透着焦急。他划手机的时候,一个位置会点好多次。但我觉得他并不是真着急,他可能就是那种性格。我就觉得这种人挺好玩的。
我喜欢有营养的买卖
还有一位保安老大爷,听见我吆喝,就走过来说“来两盒吧”,然后微信付款。整个过程也就不到半分钟。
我:你喜欢这样的顾客吗?
小全:不太喜欢。因为没什么交流就卖出去了,没什么营养。
我:什么样的交易是有营养的?
小全:和我说越多话越好,就像那个急匆匆的人就挺有意思。他特别有特点。我喜欢遇到有特点的人,我觉得很好玩。
如果有顾客没买,你会失望吗?
不会,因为我和他说话了,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再说,买不买是对方的事,如果他不想买,可能是需求端出现了问题,这个我改变不了,所以也没必要沮丧。
但有时候,有的人确实挑了半天,最后又没买,这时候就有点失望。因为他都开始挑了啊,临门一脚,却没买。
你卖泡菜,会觉得不好意思吗?
不会。那个卖糖葫芦的大叔和我说:你要摆摊,就不能太要面子。我觉得他说得对。
既然我就是卖东西的小商贩,有什么好害羞的呢?我就从小商贩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我的目的就是赚钱。既然要赚钱,就不要太顾忌其他的了。当然了,也要有基本的道德准则。
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问了我好多问题,最后还要还价5元一盒。那时候,我只剩下一盒泡菜了,中间有好几个人过来问,我都可以6元卖出去。但是因为老奶奶是先来的,先到先得。她先来的就得先卖给她。
03
我和小全聊得很开心,整个过程,他的眼睛都熠熠闪光,眉飞色舞,讲得又真诚又生动。
高一男生摆地摊卖泡菜,你可以把它看作小孩子的心血来潮,也可以当作趣事和亲友说笑,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必不可少的尝试。
在青少年阶段(12—20岁左右),孩子们最重要的功课就是确立自我同一性。
简单说,就是通过各种体验、探索、反馈,以明确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我同一性:
一个人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有了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
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尝试回答“我是谁”“生命有什么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为自己的过程。
确立自我同一性,将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个人稳定的内核。
缺少自我同一性会怎样呢?
有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一路优秀懂事,按照父母的意愿读到了重点大学,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其中不乏看起来光鲜靓丽,实则空虚迷茫,也就是北大教授徐凯文所说的空心病。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一辈子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他们起先是迷茫,后来是麻木,混混沌沌,就这样过了几十年。
这都是自我同一性的功课没有做好。
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表现:
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
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缺乏兴趣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
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处于一种不抱期待的无力状态。
04
那么,怎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确立自我同一性呢?
我总结了三个方面。
首先,引入多维的价值体系。
当现有价值体系过于单一,比如,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真的好,那么,不符合这个价值体系的孩子,很可能会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学习好,说明数理逻辑智能比较突出,但其他智能突出的人也可以获得成功。
比如小全,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人际交往智能很突出,他善于也乐于和人打交道,甚至认为做买卖的一大乐趣就是和人交流。
这就是天赋所在,也是他的价值感来源之一。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拓展认知,引进多种价值体系。眼界打开了,才能看到孩子的闪光之处。
如果你认为只有春天是美好的,就无法欣赏夏天的热烈、秋天的绚烂和冬天的深藏。
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尝试多体验。
我觉得,中学阶段,孩子去做做小生意、打打零工、做做公益,或者找一些机构实习,都是很好的体验。
这些和学习不同的体验,可以激发孩子多方面的潜能。通过与外界的碰撞,孩子也会更加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擅长做什么事。
小全妈妈的做法很值得称赞,当小全有这个想法,她不仅和孩子一起琢磨,还用实际行动支持孩子——要知道,做几十盒泡菜也是件挺辛苦的事。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 山本耀司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要少评判,多倾听。
听说孩子去卖泡菜,可能很多父母会一脸不屑:
不好好学习,搞那些干什么?有这个功夫,多刷几道题不好吗?赚再多钱,也不过是个小商小贩,有啥前途?
但是,如果带着好奇心听孩子讲一讲,和他聊一聊,你会从中发现很多闪光点。
你的积极反馈,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比如,即便被卖糖葫芦的大叔骗了,小全也选择用积极的视角看待这件事,看到自己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很宝贵,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加有韧性,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比如,小全并不是出于单纯好玩才去卖泡菜,而是事先做功课,事后复盘,总结出了很多心得,这说明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更擅长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他的优点。
还有,哪怕少赚钱,小全也会坚持先到先得的原则。在薄利还是多销的选择中,他明晰了自己的性格——和冒险比起来,自己更倾向于稳健。
这些闪光之处,如果不和孩子聊,父母可能都发现不了,孩子自己也意识不到。可能就像流星一样,短暂的闪耀过后,就消失在黑暗中了。
另外,当孩子的话语中一再出现“好玩”“有趣”,当他说起某个话题眉飞色舞、眼里有光,这些都是线索——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线索。
当父母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并表达出欣赏,孩子就会感到被看到、被镜映了。他从父母的眼中,明晰了自己是怎样的人。
父母的目光,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渠道。
青春期的必修课,不仅有学习,还有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如果你不想孩子成为外表光鲜的空心人,不想人到中年还迷茫,那就做好父母的功课,帮助孩子打好一生的基石。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注:本文案例已经授权,并做了细节处理。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