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之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篇:高擎红色火炬 点亮幸福教育
2022-07-15 11:36  浏览:795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今天,教育部政务新媒体继续推出“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专栏,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回访那些第一时间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亲历者,全面反映教育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真切表达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切期盼。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时间:2021年9月14日

地点: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秧歌《扇舞丹青》、剪纸走秀《忆三十里铺》、武术《男儿当自强》、民歌《送别》……近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现场,阵阵欢呼声、掌声在校园回荡,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在教学楼前五星红旗的映衬下分外动人。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他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是绥德实验中学师生们最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殷殷嘱托,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全校师生。学校多次开展“大学习、大研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双减”“五项管理”“三个课堂”等落地落实,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绥德实验中学书法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书法。杨聂而 摄

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

“我正在写‘强国有我’的‘我’字,习爷爷夸我字写得不错。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像做梦一样。”八年级(8)班学生马子涵说,现在自己练书法时还会经常写几遍“强国有我”,“感觉这四个字特别有意义,尤其是‘我’字,这里指的不仅是个体的我,更应该是我们所有新时代青少年共同的誓言和责任担当。”

绥德实验中学所在地是原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这里曾是革命英才的“摇篮”。1924年,革命先驱、时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李子洲提出了“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理念,如今,这12个红色大字在学校的教学楼上熠熠生辉。

“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我们始终坚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教育定为学校研学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校长王军宁说。

近年来,绥德实验中学依托校内及周边红色资源,开展系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以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三个课堂”为抓手,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学校快速发展成为榆林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绥德县党建工作示范学校和红色教育实践基地。

一幅幅照片,生动记录着绥德实验中学学生们参加“第三课堂”的身影。他们走进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等红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情怀;他们为烈士扫墓、默哀,承诺“未来有我,祖国必强”;他们学习青春榜样,开展团课学习,做志愿服务……他们在红色基地感受幸福时代,在综合实践基地磨炼意志,给青春留下深深的红色基因烙印。

学校以绥德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为基点,将枣林坪上河源、郝家桥红色村、路遥纪念馆等周边红色地方资源纳入“第三课堂”范围,不断拓展校外研学活动,坚持用红色精神、劳动实践奠基幸福教育,建立学生研学活动长效机制,让每届学生、每名学生都能在一年内参加10个综合实践的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

“探索学习难题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而参加这些活动让我的人生目标愈来愈清晰明确,内心也越发坚定。”马子涵说。


绥德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学期验收成果汇报演出现场。杨聂而 摄

全面发展,夯实幸福成长根基

“习爷爷勉励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很重要。劳逸结合,学习更有劲儿。”学校第二课堂学期成果验收活动中,七年级(6)班学生耿雨欣参加了诗朗诵社团的节目《中华少年梦》,她还是剪纸社团成员,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了大半年,现在可以剪比较复杂的作品了。而最让耿雨欣自豪的是,“小学时800米我跑一半就累得不行,现在能轻轻松松跑下来,而且学习成绩也‘跑’到前面去了。”

强身健体方能志存高远,这已成为绥德实验中学师生的共识。一到课间,校园里就热闹起来,随处可见打篮球、打羽毛球、踢足球的学生。崇拜爱因斯坦、立志长大后为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七年级学生马鹏宇酷爱读书,大半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三体》《海底两万里》等60多本书。虽然每天和同学打羽毛球、篮球,周末还去训练馆练两次羽毛球,但他依然对自己的运动强度不满意,“还要多运动,再瘦一点,长得再高些”。

社团活动是绥德实验中学的一大特色。从2011年学校在全县率先建立社团以来,目前学生社团已发展到28个,涉及非遗国学、艺术、体育、科技四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实行课后延时服务以来,社团活动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五一次,增加为每天下午一节课。指导教师除了本校教师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书法协会专家、专业舞蹈教师等11名校外教师。学生们在各级各类文体竞赛中成绩突出,为省市输送了不少优秀体育、艺术特长生。

在当地,有不少学生是冲着足球来上的绥德实验中学。该校体育教师袁国伟是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近年来带着校足球队在全县中小学运动会踢出了男足连续7年第一、女足连续6年第一的好成绩。除正常体育课教学外,袁国伟还带着足球社团的110多名学生进行训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之后,学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硬化了篮球场,有了人造草坪足球场,体育器材也增加了,学生们运动热情高,我们工作也好开展。”因校园场地受限,袁国伟刚买了足球场地围网,好让学生们踢得尽兴又安全。

为优化课后服务质量,绥德实验中学因地制宜,将校园空地铺上了人造草坪或塑胶跑道用作运动场地。秋冬季天黑得早,就在运动场加装5盏大照明灯,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好、玩得爽。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自由开放成长。不少家长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会打架子鼓、会弹琴、会踢球了,原来内向、胆怯的孩子变得开朗、自信了。“这些年,县区高中教师都夸,我们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后劲足、潜力大。”王军宁自豪地说。


绥德实验中学的学生们在练习武术。杨聂而 摄

减负增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双减’后,每节课缩短了5分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提高了。”八年级英语组组长高保华说,“双减”后,集体备课由原来的两周一次改为每周一次,教师们备课都特别用心,密切关注学生变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双减’后,老师讲课内容更精准、重点更突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以前完成作业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一个半小时就能做完,学习压力小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八年级学生崔馨月说。

为在减负中提质增效,绥德实验中学强化教学管理,严格将作业总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建好建强教师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一年培训教师超百人次。积极开展“人人录播课”“人人公开课”“名师示范课”“青蓝工程”等教科研活动及各种竞赛赛前磨课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打造名师团队,98%的教师参与市县级各类课题。学校目前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5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得益于学校教科研的好政策、好氛围,近两年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也对未来有了更高期望。”英语教师董波去年被评为榆林市名班主任、绥德县中青年拔尖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师就是要把德放在首位,要站在未来几十年的高度去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七年级语文教师杜倩非常注重在教学实践和日常教育中渗透德育。她还发挥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带动作用,培养校内及帮扶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军宁说。

文字|冯丽 呼轶丹

来源|《中国教育报》

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

更多教育信息


发布人:ea41****    IP:125.64.6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