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系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健全“三大体系”
牢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毕节市坚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体系。紧盯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构建了“专网运行、平台管总、服务到户、措施到人”的防返贫监测帮扶体系。一是强化风险排查。线上,依托省乡村振兴云防贫监测平台,加大与“3+1”保障、人社、民政等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比对,实现行业领域风险线索互通互用。线下,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开展重点排查,监测对象动态实现应纳尽纳。二是分类精准施策。加大精准施策和综合帮扶力度,监测对象户均落实3项以上帮扶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家庭至少落实1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切实提升监测对象的“获得感”和“认可度”。
健全“3+1”保障体系。聚焦政策落实,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一是补齐教育医疗保障短板。持续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功能,脱贫人口等特殊困难人群实现参保应保尽保、资助应资尽资、就医待遇应报尽报。二是消除住房安全硬伤。建立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常态化推进危房改造,实现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三是提升农村饮水保障水平。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82%,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42.78%。
健全重点领域协同体系。坚持持续用好各类帮扶力量,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一是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广“广州企业+毕节资源”“广州市场+毕节产品”等产业合作模式,大力推动粤企入毕共建工业农业产业园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促进“黔货出山”。二是深化定点帮扶。争取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全国工商联等8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市6个县区,实现中央定点单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全覆盖。三是深化社会帮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广泛动员引导省内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四是深化组团式帮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推动“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打造四川医科大学华西医院大方县人民医院、金沙县教育研究院、赫章县金银山街道“幸福家园”、七星关区天河“同心小学”等一批示范典型。
聚焦“三业齐驱”
扎实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毕节市聚焦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进”,扎实促进群众增收,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2441元增长到2024年的15381元,年平均增幅达8.2%。
持续强产业。聚焦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聚力推进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八大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注重加强乡村产业路、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加快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建成九龙山天麻良种繁育中心,有序推进安格斯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二是做大产业增量。注重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全市种植林下仿野生天麻25.6万亩、产量7.4万吨,种植马铃薯402.8万亩、鲜薯产量458.7万吨,肉牛存栏106.96万头、出栏32.6万头、产肉4.74万吨。三是延伸产业链条。注重拓展产业上下游环节,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培育天麻经营主体1496家、马铃薯经营主体42家,市级以上肉牛龙头企业18家;建成毕节天麻产业协会,打造了“大方天麻”“威宁洋芋”等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国家地理标志1个(威宁黄牛)、注册牛肉商标4个。
持续稳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扎实促进脱贫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稳就业总量。加强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人口等群体就业监测和帮扶,全市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外出务工稳定在73.9万人以上。二是扩就业增量。充分发挥劳务协作工作站、“山海心连之家”纽带作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深挖市内外各领域就业潜力,引导农村富余脱贫劳动力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全市搬迁劳动力16.58万人,就业率95.8%,动态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三是提就业质量。优化就业联动服务,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建立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服务保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家里事、寨邻事、自身事和政务事。
持续促创业。不断健全支持创业保障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强化农民培训。以中长期项目制、短平快、企业新型学徒制、证书直补等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8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25万人。二是强化主体培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12家、市级34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75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361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1118个(其中省级508个),培育家庭农场2847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166家、926家。三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鼓励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加大自主创业补贴发放和担保贷款帮扶。2024年,发放小额信贷212.04亿元,惠及农户27.8万户;发放自主创业补贴和场所租赁补贴39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35亿元,扶持创业7871人。
坚持“三化并举”
着力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市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的使命任务。毕节市聚焦这一使命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新局。
推进乡村建设“现代化”。充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提升乡村“颜值”。一是编制村庄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完成323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二是补齐设施短板。新建农村道路拥堵段错车道、停车场34万平方米,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83.5%。全市行政村5G通达率达100%。三是提升人居环境。着力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工程,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7.7万户,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占比提高到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2.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打造省级示范村21个、市县级和美乡村28个,建设省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38个,黔西市化屋村、金沙县信安社区、大方县木寨社区、织金县龙潭社区等一批示范试点成效初显。
推进乡村治理“融合化”。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铸魂、固本、塑形、聚力、健体“党建五项行动”,在自然村寨、村民组、网格、产业链等区域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持续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着力建设发展型村干部队伍。二是创建平安乡村。建成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290个,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4088个,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创建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27个,培育“法律明白人”2.3万人,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三是聚力移风易俗。大力推广“文明积分、红黑榜”等做法,推动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民风民俗。加大对滥办酒席、薄养厚葬、早婚早育、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治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知荣辱、明礼仪、树新风。
推进乡风民俗“文明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明风尚。一是培育文明新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文明实践所288个、文明实践站3716个,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长效。二是繁荣乡村文化。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点5000余个。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特级文化站19个。大力推进文化下乡,惠及农村居民370.24万人次。三是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卫生家庭建设行动”等实践活动,持续开展跳花坡、火把节、趣味运动会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贵州省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