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社科报头条 | 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中国力量
2023-04-03 10:37  浏览:626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3月28—31日,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在海南召开。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更大,困难也更多;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上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更高,愿望也更加强烈。因而,论坛今年以“不确定的世界:团结合作迎挑战,开放包容促发展”为主题,探讨目前国际社会关心的诸多话题。

亚洲拥有全球近60%的人口、近40%的世界经济总量和超过30%的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在此次论坛上,国内外代表普遍认为,放眼全球,亚太经济体是当前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未来,中国经济将带动亚洲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提出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短期问题和长期因素交织叠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全球许多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未来世界经济增速也将进一步放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提出,当前,一些国家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粹主义,许多国家都面临社会分化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未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真正开放的状态下进行,因而“开放包容促发展”是今年博鳌论坛的主题。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开放就很难有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时至今日,博鳌论坛已成为亚洲和中国开放发展的象征。今年,论坛在议题设置上聚焦“发展与普惠”“治理与安全”“区域与全球”“当下与未来”四大议题,反映了目前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声。在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看来,这些议题都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首先,在“发展与普惠”议题中,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严重影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享受全球化的红利。而中国一直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多边或双边关系,积极主动分享发展红利。尤其近几年来,我国在推进全球减贫和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创新和科技进步、卫生发展和文化交流以及教育交流与发展等领域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发展和普惠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深化。

其次,“治理与安全”议题关注的是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芯片竞争、碳中和等问题。当前,我国在促进各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实现战略稳定与地区和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不久前刚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研究员杨耀源看来,全球安全倡议回应了当今时代面临的安全课题,突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的重点合作方向,既有利于各国进一步理解中方在全球安全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主张,也有利于引导各方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来谋求安全合作。

再次,就“区域与全球”议题而言,我国在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中建立了多种政策沟通协调机制,在RCEP、“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效,成为推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自由贸易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在郑永年看来,未来全球必然会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亚洲区域中,中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将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和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推动全球与区域的合作和发展。

最后,“当下与未来”议题关注的是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推动社会变革的科技业态,这些也是未来社会高效生产的新动能。近几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7%等目标。杨耀源表示,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我国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实现以高科技生产制造和自主突破性技术为引领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也非常重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增进民众福祉的实际利益,与他国共同探索解决全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发挥好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据2023年1月IMF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4%下降到2023年的2.9%,同时,全球通胀加剧、俄乌冲突也会在2023年继续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受困于银行和金融危机,欧美国家即使不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萧条,也很难在2023年对世界经济起到引领作用。与此相比,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未来的经济表现将会成为全球亮点。目前,各个国际组织都在调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根据IMF的评估,中国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许将达到30%。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在论坛上指出,不确定性依然是今年的年度热词,全球经济增长似乎开始触底反弹,但前路依然坎坷。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的亚洲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大的希望和首要生力军,二者加起来将贡献全球3/4的经济增长,仅中国和印度就将贡献全球半数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全球减贫方面,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已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为同样面临减贫任务的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中心主任刘锋看来,当前,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逐步获得国际共识,而我国一贯主张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提供了“确定性”这一弥足珍贵的资源。同时,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贸易国以及主要外资流入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根据IMF的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全球贸易、投资和旅游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速就会提高0.3个百分点。在全球贸易方面,2022年我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位列全球前三,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在全球旅游业复苏方面,作为2019年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我国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游必将极大促进亚太地区和全球旅游业的复苏。

从当下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态势也不断强劲。毛艳华表示,目前,我国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向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保持在“荣枯线”以上,在风险面前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灵活性,因而2023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或将达到甚至超过1/3。同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发展确定的目标和前景。这也将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能,成为世界繁荣稳定的巨大力量。

让亚洲成为世界合作新高地

在刘锋看来,亚洲经济之所以会有如此亮眼的表现,一方面得益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则因为整体上处于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上升期,形成了全球性的制造市场和全球性消费市场,并将在未来持续影响和巩固增长连锁效应。郑永年表示,技术进步曾是欧洲的增长动力,而现在亚洲国家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同时,亚洲国家间的相互开放与融合也在推动自由贸易和共同市场建设。这些都是亚洲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直以来,亚洲地区人口众多、地缘相连、经济交融,产业链供应链互补配套,因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亚洲经济的动力核心。未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需要继续坚持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和各国间的互惠互利。刘锋表示,作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增长希望的地区之一,未来亚洲要继续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人文、生态领域不断扩大利益会合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行业的合作,深化科技、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交流,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各国发展,让亚洲成为世界合作的新高地。

杨耀源表示,未来亚洲经济应着重发展科技创新、可持续能源、金融服务、教育和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和精准扶贫等领域,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体来看,亚洲各国可以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方面加强研发投入。同时,借助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此外,还要加强对教育和创意产业的投资,培育人才和推动产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等挑战的出现,亚洲各国可以加强对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投资与研发,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而且,亚洲独具魅力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亚洲国家可以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合作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推动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发展。

在亚洲各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增长。刘锋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19%,高于美国的15%。未来,伴随RCEP的全面施行,以及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必将为亚洲经济增长带来更加强劲的新动能。毛艳华认为,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自身增长和对区域经济的正向溢出都将促进亚太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随着各国疫情政策的调整,跨境旅游、跨境消费、国际商务等领域将逐步复苏。尤其是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张升级及技术创新,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前景一片光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刘星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b2ea****    IP:120.230.7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