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的精神力量来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推进富民强村,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提升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铸魂,靠的就是文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对乡村文化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指引(试行)》,与中国文联共同推出“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从河北科技大学帮扶村的情况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平台。
河北科技大学帮扶的隆化县中关镇东升村、北铺子村、三家村,属于承德市隆化县,位于隆化县城东南部30多公里处,3个村共有户籍人口1092户2581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538户1594人。当地文化底蕴浓厚,有董存瑞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河北科技大学驻村帮扶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协同推进,在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夯实安全生产和产业发展基线的同时,贯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主线,在驻村帮扶中注入大量文化元素,围绕帮扶村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 引入“文化+”的理念,采取“文化+治理”“文化+产业”“文化+教育”“文化+节日”“文化+生活”等模式模块,谋划、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和全员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精心绘制一幅“爱党爱国、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新画卷,展现新时代脱贫村在党的领导下自信自强、勤劳奋斗的精神风貌,激发帮扶村的发展内生动力,为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文化+治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治理需求相结合,提高治理效果。开设和美乡村演播厅,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加强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组织党员赴董存瑞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制定村版《三字经》村规民约,在村部橱窗展示,在村民中大力宣传。“东升村,好地方;风光美,发展强;定村规,立民约;都遵守,幸福长;立身正,诚为本;慎言行,修思想;守法纪,遵公德;扶危困,热心肠;倡俭朴,戒十毒;重教育,人健康;清垃圾,种花草;讲卫生,厅堂亮……”,朗朗上口的内容涵盖了讲诚信、讲卫生、讲孝道等中华传统美德,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遵守,内化为行动。组织评选“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好儿女、好儿媳等先进典型,颁发铭牌,营造传承孝道、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风气。开展“好家风好故事”征集活动,面向村民征集家风家训故事,弘扬并表彰,让优秀家风代代相传。制定《环境卫生公约》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方案》,开展美丽庭院评选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引导,使新风正气成为村民的自觉遵循,从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产业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农民富需要靠产业,文化兴也能促进产业发展。驻村工作队发掘帮扶村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以周边的帽翅山、马蹄山、鹦鹉河为文化元素,帮助村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申请农产品商标,设计农产品包装袋和有文化特色的图案。通过文化活动和宣传,打出“脱贫村甜玉米”的牌子,村里种的甜玉米每次得到市场销售都会一抢而空。结合帮扶村的大樱桃、珍珠油杏等支柱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开展电商直播、数字人推销、农产品宣传,在收获的时候举办采摘节等文化活动,帮助宣传和销售农产品,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河北科技大学还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每年购买村里数十万元的农产品,通过产业帮扶带动脱贫户增收。工作队还积极挖掘村里的传统手工技艺,支持群众用传统技艺制作艾绒坐垫和手工野山茶,帮助他们设计包装,制作销售广告,让这些老辈儿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变成“乡愁”的记忆载体,同时为脱贫户带来经济收益。
文化+教育
播下文化育人的种子
文化的功能在于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河北科技大学驻村工作队坚持以优秀的文化培养人、熏陶人,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在帮扶村小学,为孩子们捐赠课外文化读物,开展文化“悦读”活动;联系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年暑期到帮扶村小学开展红色导航和大手拉小手助力儿童成长活动,大学生利用帮扶村所在隆化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致敬英雄等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驻村工作队协助小学和幼儿园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受孩子们以及家长的欢迎;在森林防火季,在小学开展森林防火手抄报活动,在孩子们心里播下安全生产的种子,同时孩子们争当安全生产宣传员。工作队还谋划在小学设立“文化小染坊”,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教孩子们书法绘画,以文化熏染、艺术感染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审美素养。重大节日在东升小学组织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
文化+节日
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文化活动,既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又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元旦举办新年联欢会,村民自编自演,踊跃参与,节目丰富多彩,既有80岁高龄老人表演的快板《社会主义好》,也有村级歌手带来的歌曲《好日子》,既有成年人的秧歌舞、健美操,也有小朋友表演的生动的哑剧、话剧和活力四射的竹竿舞、曳步舞,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全体村民喜迎新的一年。
元宵节举办舞龙、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七一”举办“饮水思源”座谈会,组织党员群众赴围场县八顷村、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组织国庆活动,在村主要街道悬挂国旗,在村小学组织升国旗仪式,安排共和国同龄人在国旗下演讲,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祖国的巨大变化,用朴素的话语为在场村民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我与国旗合影”活动,驻村工作队为每户村民在国旗下拍出“全家福”。 重阳节组织全民健步走运动会,精心安排7公里的比赛路线让参与者见证村里的发展变化,每年都有100多名村民运动员参加,全村人到场观看比赛。2020年运动会开幕式还举办了“庆丰收”文艺演出,承钢集团员工和东升村村民联袂为现场观众表演了舞蹈《祖国你好》、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7个节目,表达了群众丰收的喜悦和对祖国的祝福。会后130多名运动员高呼“祖国万岁”,在山顶和国旗合影。
文化+生活
塑造乡村文化良好风尚
建设农家书屋,为书屋捐赠图书数百册。村里购买了锣鼓、音响等设备,组建广场舞队和秧歌队,建成图书室、文化广场、党群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邀请省歌舞剧院到村开展惠民演出。开设和美乡村演播厅,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和美乡村演播厅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播放乡村生产生活场景画面,播放传统戏曲片段,用村里的人和事感染村里的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曲目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融入日常宣传教育中。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组织一系列的日常文化活动。
在守好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筑牢安全生产和产业发展基线的基础上,贯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主线,把文化建设融入乡村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所有文化活动都紧密联系帮扶村的实际,紧密结合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村民响应积极、参与踊跃。
文化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是激发了乡村建设发展新动能。通过文化活动凝聚村民向心力,发挥党支部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全村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激发和培育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奔小康的转变,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帮扶村从当年零产业打零工的贫困村发展到现在脱贫奔小康的和美村。 二是提振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村民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乐观自信,言语行为都能体现出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氛围,村民感恩党的政策。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里,忙发展的多了,惹事的少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提高了村民的修养,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是凝聚了团结奋斗的人心。在文化活动中,村民从谋划到准备,从组织到参与,在搭建舞台、布置会场、准备节目、登台表演等每一个环节中,村民都积极参与,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大家慢慢就凝成一股绳,村里团结和谐的风气渐渐形成了。在外工作或务工的人专程回村参加文化活动,人气聚起来,发展的合力也聚起来了。一系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乡风民风,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持续向好。
(作者:宋占新,驻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东升村第一书记)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