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买菜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摊子一个摊子逛下来,谁的好就买谁的。如果你卖的东西确保水准稳定,那她就天天光顾,除非你不营业。
就好比猪肉这个菜品,妈妈天天都得买。瘦肉,五花肉,排骨,大骨以及各种内件。就看当天要做什么菜,煮粥,滚汤或者是煮汤面,那瘦肉准没跑。炒炖蒸,五花肉排骨最优选,骨头当然是熬汤,或者熬各种山货豆粥的不二之选。汤选脊骨,粥则选大筒骨。
为何如此青睐猪肉,每天必不可少?因为除了猪肉,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肉,既能天天吃,还能保质。据她所言,牛肉吃着不像牛肉,鸡鸭鱼只能碰巧小朋友们不生病才能吃上几顿,还得看当天有没有合适的鱼选,通常她会买一整条,自己会去处理。通常是剔骨同着无头无尾滾汤,鱼肉则去皮剁馅捏丸子,可清蒸或者下面条。鸡通常只吃自家养的,没有特殊节日,一般不杀。家养鸭肉不好咬,吃一次得缓好久。菜市场的饲料家禽,她看不上,吃不惯,从来不买。
所以,能遇上一家天天保质保量的卖肉摊,其实给她省了不少功夫和烦恼。几乎每天同样的钟点,去到指定的摊位,就能买到心怡的肉品。有时候,巧遇上了,即便不买,也因时常光顾而日渐与买主熟络起来,闲聊几句。碰上他卖得大差不差,仅剩一些卖不出去的内件,但又想尽快收摊走人了,便免费打包赠予老顾客。
比如大肠,一般得卖二十多块一斤的货,一整条下来也得将近两斤,就这样轻巧地说:给你拿回家吃吧!细看一下,这收拾得干净不说,还不要钱,这操作一度让跟随在一旁的我惊呆了。
而我妈的说法便是:他知道怎么做的,平常我天天帮他买肉,属于稳定老顾客,能给我,铁定是心里有数的。而他家的肉确实有保障,无论卖相还是味道都没得说。反正他说给我,我看上了我就要,看不上我就婉拒。该买肉还买肉,小镇上的生意,朝晚碰面,常来常往嘛。
我细心一想,确实如此。小镇来来回回也就这些人,能长期固定的也就稳出了。偶尔回馈也算不得什么,不卖他就得放坏,自己吃不完,还不如送给有缘人。也得是他保证了肉的输出质量,不然哪能天天捆绑想我妈妈这样挑剔的顾客。她常说:买菜就得多逛逛,谁的好谁的不好一目了然。进嘴的东西,当然得自己严挑细选,可不能说谁套近乎便不顾三七二十一就买它买它这么好面子。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嘴和胃遭罪,吃哑巴亏,何必这样亏待自己和家人。还是长期的,再完好的也会被一点点蚕食,拖累……
公平公正,心无旁逸其实是首先对自己的负责,然后才有机会,有能力对别人负责。这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出去买一趟菜,其中也藏着不少玄妙的点,值得我们细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