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师箴”之前
“教授即是大学”,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拉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们的品德和思想,时时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学生。而一所学校教师的品格和气质,更会在各个层面上代表着这所学校的精神风骨。
法大之所以为法大,正是因为法大拥有一批师风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教师,今天我们将这些老师们曾经对学术、对人生的思考,重新整理,凝练成全新的“师箴”栏目,希望更多的法大人,能够从这些师者的话语中,获得共鸣、获得启发、获得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法大教师,通过“师箴”栏目与大家分享所思所感,凝练人生精华,诉说生活感悟,我们期待您的关注。
师者介绍
丁如,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学士,乔治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秘书处担任律师助理(legal intern)。主要研究多边和区域经贸规则,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讲授《国际经济法》《WTO法律与政策》《国际投资法》《全球治理与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荣获中国政法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原文如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解析: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明白自己理解的困顿不透。学生知道了不足,就能刻苦钻研和自我反思,老师知道了不解困惑之处,才能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
所授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理念
大学里的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和突破自身与人类知识边界的过程。我通过对话和追问的方式,尝试与同学一起学习、思考和进步。
当我和同学在《WTO法律与政策》课堂上研讨案例时,我常会一直追问,直到同学语塞,我会说:“没关系,你先想想,我们听听另一位同学如何分析。”我尝试在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把同学步步紧逼到自己知识和思维的墙角,然后给Ta时间倾听和反思,我们再一起越过那道墙。
同学们有时也会问出我没有确信答案的问题,我会说:“这是个好问题,请让我研究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同学们也不断把我推到自己知识的边界,让我更有动力在知识和思想的广袤大陆上翻山越岭、不断开拓、乐此不疲。
在法大教学生活的感受
在法大教书,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有许多好老师,也因为学生们很优秀。在每堂课上,每次与同学目光交汇、思维碰撞的瞬间,我都在心底升腾出一种愿望,愿我能通过自己的讲授与分享,让他们和我一样,热爱上国际经济法这一复杂又充满魅力的法学领域。
教学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我想分享两个经历:
一是在本科课堂“国经时事分享”环节,我发现同学们不仅关心大国间博弈,也关心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减贫、海洋污染、气候变化,我觉得这种广域的视野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初心很可贵,是未来参与国际治理的人才所必备的理念和素养。
二是在研究生的研讨课上,我有一次请大家扮演不同国家的谈判方,提出各自改革方案,大家不仅在课前对提案文本进行了扎实研究,还在各国发言人风格和表述方式上进行了模仿,惟妙惟肖,深度地沉浸到了角色中,我觉得同学们很有才,未来通过努力也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
对法大学子的建议
Pace yourself——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每个人成就个人价值的方式和时间都不同,就像不同的花有不一样的花瓣,也有不一样的花期。愿法大同学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和道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爱人,按照自己的节奏,扎实走好每一步。
法大微信【第20220921期】
内容来源:丁如
校对:徐可
责任编辑:张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