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板凳上的志愿者丨心理杂货铺
2022-07-02 08:22  浏览:578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前段时间北京疫情严重,我报名了社区志愿者。很快社区通知上岗,第二天7点报到。我一早到了集合地点,组织者们先准备用品,安排采样医生,我们几个新来的志愿者有点手足无措、尴尬地等在旁边。终于等到分配工作,但是我跟另外一个姑娘却没有领到任务,问了一下才得到客气的回答:“你们算替补,一会儿看情况。”看着“首发们”换上防护服,准备就位,我跟另外一位替补都有点沮丧:当个志愿者,怎么也要坐冷板凳呢?

我明白,替补是任何方案为了确保顺利进行的必要组成;也明白替补并不是不上场。但当志愿者的目的是为了“做事情”,到了现场却“没有事情可做”,或者要等几个小时才能做事,多少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被浪费。实际上,“我没时间”的确是不参加志愿工作的主要说辞。有人对于妨碍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进行过调查,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将不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原因归结为志愿工作对于工作时间的要求过高,工作时间表缺乏灵活性。这也可能是志愿者不想“闲着”的原因:我只有这么多时间当然希望物尽其用,取得最大的成效。志愿工作尤其是社区志愿工作,很多是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人们并不会参与全程,也很难在一次参与之后就见到结果,因此志愿者可能更在乎参与的过程,希望这个过程是充实愉快的。充实来自于参与,参与感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工作相关的精神状态,也是让志愿者对志愿工作感到满意并愿意持续参与的动力之一。


人们参与志愿工作,往往是因为工作有意义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找意义。志愿者更愿意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最终的工作目的的关联性、工作的必要性、工作的独特性等因素,判断自己的工作意义。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自我效能感,是指自我感觉能否胜任一件事。从事简单的事情并不会刺激自我效能感;但如果工作有一定的挑战,自己还能够完成,就会从高自我效能感而产生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当分工不够明确的时候,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会降低。因此匹配志愿者的能力和工作内容,并进行明确的分工,是激发志愿者行动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要完成一项工作,尤其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并不是所有岗位都能发挥所长、“有意义”。能够直接与受帮助者接触的工作,尤其是能够及时解决受助者需求、获得受助者反馈的工作,往往被认为更有意义。但像后勤工作,比如复印传单、端茶递水,可能就觉得没那么“有意义”。志愿者希望自己的工作对于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自己的工作被重视、认可以及感谢。志愿者的工作需要被“看到”,即使是“幕后工作”也需要受到受助者的认可或者其他志愿者的感谢。

很多人认为,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就是想帮助他人,但助人并不是所有志愿者的唯一目的。实际上,参与志愿工作有很多助人以外的动机甚至包括一些明显的“自我导向”的动机。关于参与志愿工作的动机,也有不少研究,有人将志愿动机分成两类、有人分成三类、也有人认为有更多类型。即使都分成两类,也有不同的类别:比如有人分成内因和外因;有人分成利他和利己;还有人分成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等等。这些动机都并不对立,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有所收获;能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建立社交网络。满足志愿者不同的目的,才能让志愿工作能够持续下去。曾有研究者对参与老人中心的志愿者服务进行过研究,发现志愿者们虽然都有服务社会的动机,但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一些独特的动机:比如建立社会网络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独特的动机,而“做善事”则是年长者参与志愿工作的重要动机。

志愿工作乃至志愿者组织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至关重要。参加志愿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参与一项工作和参与一个组织。参与工作,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比如因为防疫需要组织起来的,多是临时志愿者。还有些志愿者,则是服务于一个组织或者长期项目。对于不少志愿者来说,比起长期参与志愿组织,更愿意参与一次性的、短期的服务项目,也就是“任务导向”,但是也有不少人参与志愿工作看重的是参与的组织。对于参与志愿工作的研究发现,机构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志愿者感受到的机构支持会影响长期志愿者的工作满意度。在我参与过的志愿者活动中,感受最好、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做热线电话的接话员,除了专业对口以及自我成长的“内在目的”,热线对于志愿者的积极管理和支持也起到了很大原因。在招募阶段经过了不止一轮的评估、在上岗之前经过相当长的培训、上岗之后每月两次定期督导,还有其他的培训和集体活动,这些系统的支持让我不仅对于接电话的工作,也对热线团队产生归属感,志愿者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

话说回来,即便坐冷板凳志愿者还可以发挥作用。“眼里有活”的志愿者到哪儿都受欢迎,搬搬抬抬、打打下手还是可以“忙起来”。到了换班的时间,终于轮到我武装整齐开始工作,马上就体验到了抗疫工作人员的辛苦,替补实在太必要了!幸亏社区组织者们时不时在背后喷上酒精,才让穿着大白、戴着面罩的闷热感有所缓解。在后面几次服务中,我也看到了志愿组织管理越来越规范,效率越来越高,志愿者群里越来越热闹,到最后结束集中筛查点,大家还有点不舍起来。但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社区有其他活动,志愿者们也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那就下一次活动见吧!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发布人:8281****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