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我校组织“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本次活动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指导思想,以“青春践行二十大,法大校友在基层”为主题,聚焦扎根全国各地基层的法大校友,讲述他们的经验,记录他们的人生,展示法大校友的精神风貌,鼓励更多的法大学子走向基层,在祖国各地播洒法治阳光。
个人简介
张翼,中国政法大学2003级校友,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会员,甘肃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兰州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专利代理师。兼任甘肃省公证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法学院、甘肃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及实务兼职导师。执业期间主办“敦煌”系列IP知识产权申请、保护法律服务,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维权服务。
20年律师生涯全面开花,10年知产领域深耕钻研,9年兼职教师站稳讲台。张翼带着知产律师、兼职教师的两层身份,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主办“敦煌”系列IP知识产权申请、指导学生体验真实的模拟法庭,以不同思维交织成多元化的视角,成就别具一格的法律人生。
认真负责、专业高效是张翼对法律实务工作的态度,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他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文化自信、家国大义是他参与敦煌文化维权的支撑,正是一代一代的法治人才薪火相传,才有了西部的法治之风经久不衰。
谈及20年从业路,他说,这是我们法律人肩负的使命。思考与感悟背后,是“法大人”对于法律业务的严谨和对教育工作的情怀。
深耕知产 终身学习
2003年,张翼从法大毕业,回到了家乡甘肃,成为一名律师;如今近20年过去了,他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的同时成为了一名“全能型”律师。
彼时“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经济的腾飞、企业经营活动的活跃,伴随而来的是法律职业服务的供不应求。张翼看到了这一点:“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为市场注入一点活力、提升西部整体发展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刚回甘肃的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民商事领域上,帮助客户解决各类法律问题。随着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知识产权领域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执业律师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在2014年,张翼靠着自己对法律服务市场的观察,开始将业务方向逐渐转向知识产权领域,横跨多个行业,在不同层次进行全面发展。
“在我执业初期,很多律师都是‘万金油型’的律师,执业方向取决于最简单直白的客户需求。”如今,张翼主要聚焦知识产权领域工作,同时执业领域涵盖经济合同、人力资源、政府法制等领域,成为了真正的“多面手”。
在执业期间,张翼先后代表委托人解决各类纠纷300余件,一个个鲜活案例是他对法律规则的深入研究、对法律思维的熟练运用,也是不断学习提升的真实写照。
在张翼看来,法律实践工作是运用规则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学法律得学活的,不能只学书本上的”,关注事实和规则的同时也会思考规则背后的法理和衍生的相关法律,不断深化法律思维。“律师的思维方式就是不迷信、不从众、永远坚持质疑”,要在纷繁复杂的案情信息中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找到案件事实,以专业素养为依托跳出“光环”“权威”“同理心”的迷阵,层层剥开直至真相出现。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律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法学思维让这位法大人在法律道路上大步向前,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踏浪前行。
服务敦煌 文化自信
敦煌,虽然地处西北,却是融合了丝路文化的人类艺术宝库和世界性文化符号。如此重要的文化内涵如何进行保护?张翼所在的团队参与到这一庞大工作中,主攻关于敦煌IP的知识产权布局。
这项工作远比想象的更为复杂。知识产权涉及商标、著作权、专利权等方面,“敦煌”系列IP内涵丰富,知识产权布局量大面广、争议多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问题。
其中,著作权领域涉及的问题最为复杂。
敦煌石窟中精美的壁画、塑像、建筑形制等文物属于全人类共同财富,本身无法通过专有权垄断,但是针对这些载体进行的各种复制、保存形式,却因为进行了独创性创造,而具备了不同形式的著作权。依托敦煌元素创作的文创产品、服装饰品、电子游戏、数字展示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又在多少限度内不得妨碍人们对敦煌文化正常的理解和使用?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团队不断去探索论证。随着技术发展,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创作成为近年来敦煌IP保护的重点问题,团队的工作在VR产品的创作和运营上进一步拓宽。
商标领域“占地盘”的现象和专利领域中文创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同样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由于敦煌IP基本上覆盖了全种类的国内外商标注册,商标布局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使IP持有人先后层出不穷,之间必然存在纠纷和争议。
“保护是第一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和传承。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真正使用敦煌品牌,特别是敦煌本地的主体享有权利,从而让敦煌IP保护工作顺利落地。”
谈及工作,张翼的语气中不乏自信,“我始终主张要做到全链条保护,这也对律师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既要运用法律思维看待知识产权纠纷,也要跳出思维定式去看待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整体作用地位,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深刻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提供法律支持。”
参与主办“敦煌”系列IP知识产权申请、保护法律服务的工作,不仅是本身专业领域的法律实务工作,而且是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世界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一个个法治人才接力保护,敦煌文化的滥用、误用才能有效减少,同时法律工作者正试图找寻一条适合“敦煌”系列IP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的法律路径,从根本上促进敦煌文化法治保护的实质性进步。张翼就是这些法律工作者之一,他是千千万万无私奉献在祖国西部,扎根在敦煌文化保护的千万分之一。
传道授业 教学相长
将法大的四年放进人生的时间轴,是短暂到不起眼的长度,但对于人生的意义却难以忽视。在法大见识的广阔天地、养成的法学思维方式和热爱探索的心态,都在伴随着张翼的一生,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律师,张翼还有一个身份是兰州大学和甘肃政法学院的兼职导师。2015年起,张翼开始讲授《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毕业多年,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校园环境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回到学校,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在法大学习生活的时光,是师长们严谨治学、潜心教学的身影。”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每一项工作都对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甚至未来职业生涯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责任感是第一位的”。挑选案例、法条查阅、编写课件,张翼的课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干货满满,广受学院的好评和学生们的欢迎,而这一站就是九年。
作为教师,张翼也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之中得到成长。“做律师时看案件是专精于个案的角度;而教学准备时,必须先建立知识体系才能保证学生理解。”两种思维的交流碰撞、相互促进成功将他熟悉的知识不断深化,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在做好法律实务工作的同时,拓宽了自身的多元化视角。
每每走上讲台,张翼就会回忆起在法大学习的时光,现在想来,那些快乐的时光早已成了他的宝藏。法大带给他的是开阔眼界、敞开胸怀、探索世界的能力;在他心中埋下的是一粒法律服务的种子。种子在西部的土地上扎根、发芽、生长,他前进的每一步都带着法大的印记。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774期
(总第1180期)
基层校友寻访丨李鸿州:漫漫执灯路,拳拳赤子心
基层校友寻访丨王俊峰:AI赋能,青少年普法可以这样做
基层校友寻访丨祁晶晶:持正义之天平以量世间冷暖
法大微信【第20241105期】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记者:李媛英
文字编辑:张倩倩 李依纯
排版:孙泽时
校对:张瑶瑶 戴澍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