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的标题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本回最让人有所感触的是,佛国已是物质和精神世界足够服务的世界,但要想取真经,还需行"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指,取经也是一个交易,没有交钱,就无法交货,没有贡品,便无法换取真经。所以,佛国如此,基督也不例外,正如人文思想家蒙田所说,所有的赠与都包含着特权与野心,而受赠本质上意味着顺从。再发达的地方,若没有商业做支撑,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所以,在此我们试图探究一下佛国背后的商业逻辑。
商业的基础,在于交易,即资源的交换,而交易的基础在于信用。鉴于东西方信用的中心有所不同,东方的信用中心在中央,而西方的信用中心在民间,所以佛国的产品要想销往东方,必须要和中央政权绑定,唐僧第一次未能给阿傩、迦叶好处,自然只能是无字经,因为双方无信物作为交换。第二次阿傩、迦叶又来索取人事,唐僧是这样回答的:"弟子委是穷寒路远,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很多人也会纳闷,钵盂换经,在价值上相当于也是白送啊,怎么第二次就给了真经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钵盂是唐王的信物,唐王代表着东方的信用中心,以钵盂换经,意味着佛国产品得到了东方政权的背书,双方利益在此刻进行了交换,而一旦拿到东方政权的信用和背书,整个东方市场彻底打开,从此唐朝兴佛,而佛教经济自然兴起。
所以,正如茨威格所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师徒四人以为的馈赠,其实是整个唐王朝的市场作为筹码,而师徒四人作为交易工具,也是受益者,而真正更大的受益主体其实是唐王朝和整个佛教产品的生产者。
由此观之,其实所有商业的背后,都有信用做支撑。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高级的商业逻辑都在于,以馈赠的方式先交换信和顺从,而后从顺从中获得利益。所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表面说的是见微知著,实际说的是商业逻辑,你所信奉的,终将让你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