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影视》、广电独家资深记者
林 沛
就内容而言,我认为《底线》做到了三个“实”:主题结实,制作踏实,故事真实。就价值而言,《底线》不仅是全景式回顾总结新时代以来法治中国进程的备忘录,也是法律与法治究竟是何、应该为何的传习录,更是新主流影视作品发力方向的启示录。
温暖现实主义,是《底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法治题材电视剧多聚焦于反贪锄奸、纠正冤假错案及扫黑除恶。说到底,《底线》本来也可以选择一种更加“鸡飞狗跳”的写法。但实际上,它选择了面向最广大基层矛盾的,有着走心烟火气的温暖现实主义法治剧路线。
第一,是温暖。“温暖现实主义”既要直面现实的困顿和艰难,又要提供一种温情、积极、向上、进取、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和出路。在律政剧精英面貌的刻板印象之外,《底线》展示的人民法院故事接地气、烟火气、贴近群众;在观众对法治剧集展示激烈冲突的期待中,《底线》展示的人民法院故事讲调解、讲疏导、讲“枫桥经验”。
说到底,《底线》是一个纯纯正正的中国故事。它以基层法院的日常工作为背景,选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展现新时代基层法院系统如何发挥服务于民的职能。从情节结构到大量庭辩戏及其判词,都展现出中国司法致力于化解矛盾、平息怨气、以和为贵、庭前无讼等司法为民的理念。
第二,是现实。《底线》比较准确地把握到了今天市场需求、意识形态需求和创作者的现实关怀之间的平衡点。在温暖、向上的总基调上,《底线》并没有一味地“骑墙”或者“和稀泥”,而是守住原则,做好现实关怀。
最后,是主义。现实题材创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原则终究不是道德原则,电视剧创作也应站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一边。看《底线》时,我们经常会想,在当前条件下,冤冤相报和案结事了哪个更重要?当各类新型案件源源不断地涌入,将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一一呈现,《底线》告诉我们,这些案件是对新型社会问题的深度折射,呼唤着与时俱进的理解与认同、智慧与解答。
有一句谚语说医生“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想《底线》里的法官和法官助理们做到了“有时开庭,常常调解,总是帮助,时时安慰”。这让法治、法律、法院、法官的形象像一股涓涓细流走进我们心里。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李璇 蔡云帆 盛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