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四个电影镜头下的伟大母亲形象———《慈母情深》文本素读
2024-11-06 05:44  浏览:1465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梁晓声在1977曾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因为他从事的事电影文字创作,所以他的文字也是镜头感十足。在这篇课文中,他采用四个镜头把给母亲要钱买书的经历描写得十分感人。

一、长镜头:进厂找母亲。






      进工厂找母亲的这一段描写就是电影语言的长镜头。镜头里极力呈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空间低矮狭小得令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里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旁坐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个女人的头顶上方还吊着七八十只灯泡,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正值酷暑炎夏,厂里的窗户却不能开,母亲和这七八十个女工一起在这潮湿闷热嘈杂的环境里争分夺秒的工作。

      除了作者描述出来的厂房里的物品之外,我们可以想象,缝纫机旁肯定还堆积着如小山般的橡胶鞋帮,在这种狭窄拥挤的环境里,可能连转身的地方都找不到;因为光线不足,母亲不得不把眼睛凑到缝纫机板上才能勉强看清缝纫机的走线;头上的白炽灯不停地炙烤着母亲,厂房本就闷热潮湿,再加上酷暑天气,母亲还要头戴工帽和口罩,可以想象一天下来,母亲的工作服肯定一直处在被汗水浸湿的状态。

      除了空间的狭窄和天气的闷热让人无法忍受之外,身下的破缝纫机还一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台缝纫机的声音足以把人吵得烦躁不安,更别说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所以里面的人说话都要靠喊。“我”在那里只站了一会就已经不堪忍受,而母亲为了养活一家四口,为了每月的27元,却要经年累月的忍受这样的噪声。

      作者在这一段反复地强调“七八十”这个数字,除了要告诉我们母亲工作环境的逼仄恶劣之外,是不是也想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母亲们都是这样的辛苦和伟大吧。

      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如此恶劣,工作是如此辛苦,震惊和不安一齐涌上心头,来要钱的决心已经化为了对母亲的愧疚。而这种愧疚在看到母亲转身的那一刻达到了顶点。

      作者用这样一个长镜头为我们介绍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

二、慢镜头:母亲转身。






    这个是一个典型的慢镜头。三个“我的母亲”写出了“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的形象的震惊:因为长期要把眼睛凑到缝纫机板上,母亲的背早已僵硬不堪,失去了年轻时的灵活,所以在转身的过程中是缓慢机械的。在儿子眼里,犹如一个电影中的慢镜头,让儿子震惊之余对母亲又心疼又愧疚。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形象啊:在母亲转过身的那一刻,“我”看到眼神疲惫的母亲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神中满是疲惫和吃惊。此时,一种极其陌生的感觉震撼了“我”。因为印象中的母亲不是这样的,印象中的母亲的背是挺拔秀丽的,印象中的母亲的眼睛是清澈明亮的,印象中的母亲的脸蛋是红润有光泽的。

      而此时的母亲的背是极其瘦弱的,此时的母亲的背是僵硬弯曲的,此时的母亲的眼睛是疲惫无神的,此时的母亲的脸颊是消瘦憔悴的。那个曾经年轻有活力的母亲在岁月这把刻刀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变得让“我”觉得如此陌生又如此心痛,这让“我”心中的愧疚又深了一分。

    在“我”顺着工厂老头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背影时,“我”虽然有不安,但此时还不能确定那个背影的主人是否就是母亲。当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站在“我”面前时,那种震惊实在是让“我”一时无法相信,但很快又转化为对母亲的心疼与愧疚。

      作者用这样的一个慢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工作辛苦、挣钱不易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也为下面毫不犹豫支持儿子买书做了铺垫。

三、特写镜头:母亲掏钱。







母亲掏钱的动作是一个特写镜头:掏出的钱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可见母亲的收入之少,一个月母亲的工资只有27元,平均一天还挣不到一块钱,而这些钱不但要应付一家四口的吃穿用度,还要支付三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这样的毛票不知道是母亲攒了多久。母亲的手因为长年累月的干活做家务,早已变得粗糙不堪,一双手上满是裂口。母亲的手曾经也是细皮嫩肉十指纤纤的呀,难道她不知道要买一盒雪花膏擦擦她那双皲裂的手吗?她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站在卖雪花膏摊位的前面纠结着要不要买,可能把钱掏出来又放回去,才会把钱“揉得皱皱的”。也可能母亲压根儿没想过要给自己买一瓶雪花膏,因为在她的心里装的全部都是孩子,早已忘却了自己。

      在“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时候,母亲身边的工友劝说她不要给“我”钱,因为她不但是母亲辛苦工作的见证者,还是众多个辛苦的母亲的亲历者。她不让母亲给“我”钱买“闲书”,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已经不算容易,精神上的消费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

      可是母亲却帮“我”跟她解释说:“谁叫我们都是当妈的呢?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带着些许的骄傲的,她自认为母亲就是一个甘愿为儿女无限付出和牺牲的角色,支持儿子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同时也有着一份骄傲在心头:儿子要钱是要买书而不是别的东西。这是一个有远见的伟大的母亲。我想梁晓声先生的文学梦就是从那时就开始种下了吧。

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一味工作辛苦,挣钱不易却支持儿子看书的伟大母亲形象。

四、快镜头:母亲投入工作。

      在母亲把钱塞给“我”之后,立马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四个“立刻”犹如一个电影的快镜头,让“我”看到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工作的样子。为什么母亲不把“我”送出厂去?甚至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跟“我”说?

    在文中母亲和“我”的对话中就已经能看出端倪,文中的“我”与母亲的对话都非常简短,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母亲要争分夺秒的干活。还记得作者曾说过母亲当时已经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收入,母亲在这个橡胶鞋帮厂工作。或许是怕再次失去工作吧,母亲只能拼命地工作,又或许只有在按时完成工作量的情况才能拿到全部的27元钱吧。总之母亲不敢浪费每一分钟时间,因为这份工作意味着全家人的开支,意味着一家人还能勉强维系生活。

    这样争分夺秒工作的母亲,这样辛苦忙碌挣钱不易的母亲,这样不舍得为自己浪费一分钱的母亲,却支持儿子要一元五角钱的奢侈的消费。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作者运用了四个电影镜头,向我们描绘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和给钱数钱的细节,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辛苦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就站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要带着孩子认真的读懂,因为这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母亲的一个好机会。

发布人:a2c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