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表现活跃,行业景气度回升明显,但青岛第一季度GDP增速却落后于全国和山东。
4月26日,青岛发布2021年一季度经济数据。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一季度,青岛生产总值为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16亿元,同比增长4.5%,两年平均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3.29亿元,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09.97亿元,同比增长17.4%,两年平均增长5.4%。
其中,18%的增速,与山东持平,但低于全国的18.3%。
而4.7%的增速低于山东的5.4%,也低于全国5%。
没有跑赢全国和山东,青岛第一季度经济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
客观来说,青岛第一季度的表现不能代表什么,因为青岛有明显的“淡季”。
青岛工业产业门类中,相当于一部分属于工程类和材料类,主要面向ToB市场,而众所周知受春节假期影响ToB会进入一个相对淡季。
同时,青岛的社消总额等跟旅游市场有很大关系,第一季度是青岛全年的淡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抛开这个淡季影响不谈,在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好于全国的背景下,青岛整体增速却低于全国,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探讨。
1
从需求侧来看,青岛一季度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0%,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7.2%。
全国的数据是,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两年平均增长2.9%。
青岛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1亿元,同比增长27.2%,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4.4%。
全国的数据是,一季度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
青岛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1779.3亿元,同比增长31.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31.1%,两年平均增长14.5%。
全国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
从供给侧来看,青岛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增速也都跑赢了全国。
其中,青岛市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季度,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4.2%,两年平均增长6.9%。
从全国来看,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去年一季度为下降8.4%),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8%。
再来看服务业。
1-2月份,青岛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0.5亿元,同比增长48.4%,比2019年1-2月份增长44.8%,两年平均增长20.3%。
对比全国,1-2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8%,两年平均增长10.0%
从行业来看,青岛工业中35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增长,显示出了强劲的反弹势头。服务业32个大类行业中有29个实现增长,还有10大门类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2
单项指标都不错,为什么增速却没有跑赢全国呢?
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
青岛:出口988.5亿元,同比增长33.1%;进口790.8亿元,同比增长29.8%。全国:出口46140亿元,同比增长38.7%;进口38547亿元,同比增长19.3%。
可以看出,青岛出口增速略低于全国,进口增速却远高于全国。
今年第一季度,包括铁矿砂、原油、天然气、大豆、玉米、小麦等在内的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而青岛港是我国大宗商品进出口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进口的大宗商品品类覆盖了橡胶、棉花、纸浆、原油、矿石等绝大多数大宗原材料,是全国最大的油品、橡胶、棉花、期货纸浆、铁矿、铜精矿进口口岸。
这其实也显示了青岛贸易的活跃程度。
但当用支出法核算GDP时,需要算的不是进出口总额,而是算出口支出减去进口支出。
按照出口减去进口来算,这一项对青岛GDP的贡献自然也低于全国。
再来看另外两组数据对比。
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3.29亿元,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7%;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92623亿元,同比增长24.4%,两年平均增长6.0%;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2%,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4.2%,两年平均增长6.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8%。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高于全国6.8%,但青岛整体的二产增速3.7%,却远远落后于全国6.0%。
这说明,要么是青岛规上工业占青岛二产的比例过低,要么是青岛规上企业之外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我们进一步分析来看。
虽然青岛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但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的只有汽车制造业这一大类,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QT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个接近千亿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QT运输设备制造业。
青岛的制造业中很大一部分可以归为纺织、食品、皮革、木材加工、橡胶、化学纤维等原材料加工业,规模小,利润低,竞争力不强。
另一方面,青岛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在变小。
根据青岛市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2018年末,青岛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1328个(其中制造业占比98.9%,在这里可以将工业等同于制造业),比2013年末增长81.5%;从业人员1245189人,比2013年末下降29.4%。
企业法人单位大幅度增加,从业人员却同时大幅度下降,这说明青岛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下降幅度较大,对于强调规模效应的制造业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企业的平均竞争力在下降。
对比同样以工业见长的宁波来看,2018年末,宁波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88574个,比2013年末增长21.1%;从业人员2360478人,比2013年末下降幅度只有5.2%。
还有一组数据,也能说明青岛工业企业的规模在不断萎缩。
从2012年到2019年,青岛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从98家减少到86家,少了12家,中型企业数量从596家减少到386家,少了210家,小微企业从4123家减少到3064家,少了1000多家。
可供对比的是,杭州的制造业也出现萎缩,2011至2018年,杭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从130家变成120家,减少了10家;中型企业数量从809家变成了617家,减少了192家。
但杭州制造业萎缩的同时,以阿里为首的数字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
3
所以说第一季度青岛的反差表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产业结构问题。
在尝到制造业下滑的苦头后,青岛重新确立了工业强市的目标,并将“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标。
但抓工业、抓制造业,必须要有针对性,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青岛实际。
重庆、成都、苏州等城市之所以在工业领域持续的强势表现,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消费电子类的机遇,在当地形成了消费电子类产业集群。
青岛则是完全错过消费电子类产业机遇。
宁波无锡等城市的工业则是走了另外一条路,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通过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自己纳入了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体系,两地上市公司数量几乎是同体量青岛的两倍。
在2020年眼睁睁看着投资断崖式下跌后,进入2021年青岛抓经济工作更高效、更务实,也更有针对性。
一方面是针对这两年招引的项目加速落地进程,像奇瑞、极视角、欧力士等项目最近不断传出新进展;另一方面是对原本就和青岛有着深厚合作基础的存量项目继续深挖。
3月19日,青岛市长赵豪志率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区市主要负责同志,赴长春市走访中国一汽集团,并与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进行座谈,双方围绕加深更多领域互利合作深入交流。
4月19日,在2021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一汽董事长徐留平发布了新红旗的“1+10”项重磅成果,据一汽官网报道,长春市、青岛市、杭州市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红旗新能源正在成为一汽的重点。根据规划,至2022年,红旗品牌销量目标为40万辆;2025年为60万辆;2030年则为80-100万辆。
而长春新开建的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计划2022年竣工投产,整车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这意味着,红旗要想实现销量40万的目标,需要先解决产能问题。
这也是近一段时间青岛成都等市领导密集拜访一汽总部的原因。
北汽下滑明显,奇瑞、五菱等名气不足,青岛要“聚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除了宝来和奥迪,力争红旗整车基地落户青岛,才是重点。
此外,除了汽车领域,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集群的关键技术上,包括新型显示、芯片等项目,青岛也需要尽快实现项目落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