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法院法官孙豫萍通过“夜间法庭”,为繁忙的上班族提供解纷便利,让纠纷就地化解——
晚8点开始“营业”的法庭
北京市昌平区的回天社区,常住人口达80余万,有大量的年轻人选择在这里租房,白天到市中心上班,夜晚回来休息。
随着大城市建设发展,社区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如何做到矛盾就地解决、不出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司法的便捷和温暖,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孙豫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了解决这些上班族的职住分离问题,昌平区法院开设了“夜间法庭”,孙豫萍就是这间法庭的“常驻法官”。
在这里,孙豫萍帮助过不会使用电子诉讼平台的独居老人,鼓励过面对生活沟坎又绊倒摔伤的单亲妈妈,见证过感情陷入危机、一言不发的小两口牵手如初,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快递小哥,他起诉中介退还租赁房屋的押金,通知开庭的时候,快递小哥跟孙豫萍提出了困难:“孙法官,开庭时间能帮我协调下吗?每天白天都得跑快递,从早到晚,快递送不完是要扣钱的。”
“晚上8点可以吗?到不了法庭,还能通过手机云法庭视频开庭。”
“真的吗?谢谢法官!”
很快,孙豫萍就为他安排了夜间云法庭,最终判决中介依法退还快递小哥的租房押金。收到判决后,快递小哥给孙豫萍打去电话,激动地说:“这要回来的7000元押金,我要送多少个快递才能赚回来啊。感谢法官晚上给我们开庭主持公道!”
在夜间法庭,孙豫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法院晚上也能开庭。不管案件的审理结果如何,当事人都会很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如我在诉,让夜间法庭成为一盏为百姓解忧的灯。而化解在前,能更大限度减少纠纷发生,避免问题升级。孙豫萍在办案的同时,主动“向前一步”,抓前端、治未病,通过诉源治理,及时发现社区群众的矛盾苗头,促进问题消弭在萌芽。
在龙泽苑社区,有一条本地“出名”的彩色环形健身步道,不少居民在此散步锻炼。然而这条让周围社区羡慕不已的健身步道,曾在建设之初遇到不少阻碍,遭遇部分业主强烈反对。
因为孙豫萍总是到社区讲普法课,社区居委会第一时间就想到她,向她寻求法律帮助。孙豫萍向承建单位梳理法律风险,从业主的知情权、撤销权以及各类侵权的预防着手,发送诉源治理司法建议书,并协同司法所、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社区居委会一同释法说理,一起潜在的涉众纠纷得以源头化解、实质化解,健身步道也顺利建成。
“孙法官太给力了,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问题,还给广大居民解开了心结,大家伙都特别感谢她!” 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动情地说。
社区“吹哨”,法官“报到”。孙豫萍的努力不仅铺设了一条社区的步道,也铺就了一道通往百姓心坎的枫桥。
因一家幼儿园关停,26名家长遇到了预交费迟迟不退的境况,遂将幼儿园诉至法院。孙豫萍接到案件后,因原、被告人数众多,她为当事人提供了工作邮箱地址,方便当事人提交诉讼材料,减轻诉累。
审查证据过程中,孙豫萍发现大多数家长没有合同,仅有简单的收据和付款凭证。为此,她一案一梳理,仔细核对入学时间、缴费时间、缴费主体等关键信息,摸清案件基本情况,确定合同关系主体。同时,多次前往回龙观街道办事处调取相关证据,并召开跨部门专业法官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实现案件的公正裁判。判后,孙豫萍及时追踪履行结果,既为幼儿园运营公司自动履行提供便利,又确保家长按期收到执行款项。之后,她还向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在案结事了的同时,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走过回天社区的阡陌与街巷,走过夜晚的春夏与秋冬。孙豫萍说,群众需要,无问昼夜,心之所向,就是前行方向,能动司法,自己一直在路上。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史江伟 | 封面设计:张明翠 | 编辑:邢天然 邱梓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