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导航,通话信号,天气预报……
便利生活的背后,是一双双“眼睛”在守护着我们——卫星。
就在今年夏季华北地区防汛救灾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高分三号、环境减灾二号A星、环境减灾二号E星等多颗卫星展开观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高分三号03星8月1日拍摄的北京丰台永定河及周边洪涝灾后影像
经过中央企业一代代“牧星人”的不懈努力,如今,人造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探测、交通出行、救灾减灾、农林牧渔、港口装卸、无人驾驶等各个领域。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国发射的资源、气象、通信、导航、海洋等各类卫星就有上百颗。
满天星座,守护烟火人间。
北斗导航卫星:
知否知否?问问北斗
“北斗”无处不在
在交通运输方面
北斗卫星系统可实现
车辆实时定位、路径规划等功能
在精准农业方面
北斗卫星系统可实现
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操作
在远洋定位方面
北斗卫星系统可为渔船提供定位服务
在海上遇险时及时发送求救信号
在地震预警方面
北斗卫星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地震信息
▲ 2023年5月1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 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与运载火箭
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研制生产
▲中国北斗 全球组网
2020年7月31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中国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作为联合国认可的
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北斗系统已服务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
风云系列卫星:
仰观天象,不如俯视风云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2500多年前的《诗经》记载了古人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认识。
古时候,人们只能依靠抬头看天和占卜预测天气,后来发展出了“钦天监”这类专业从事气象工作研究的部门。到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卫星奔赴太空,记录风云变幻了!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风云系列卫星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看天脸色”的事情。
你每天要看的天气预报、前段时间台风“杜苏芮”的路线监测……这些都是依靠“风云卫星顶流天团”——第一代风云一号卫星与风云二号卫星、第二代风云三号卫星与风云四号卫星。
在今年4月16日刚进入太空的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低轨非太阳同步倾斜轨道气象专用星,也是我国首颗、国际上第三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将填补国内降水三维立体层析探测数据空白。
▲风云三号G星
风云三号03批气象卫星包含黎明、上午、下午和此次发射的倾斜轨道降水测量(G星)4颗气象卫星。4颗卫星完成在轨布置后,可以把气象预报的监测精度提高3%。低轨气象卫星获取全球资料的时效性将从6小时提高至4小时,灾害监测效率将提高1倍。
自1970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气象卫星之始,至今已成功发射两代四型共20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8颗目前在轨运行。
▲风云三号G星在轨运行示意图
除了给天气预报拍摄气象云图,“风云四号”还拍过一张家喻户晓的照片,你打开微信的时候,一定看到过。
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这也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我们的祖国上空。
是的,搞卫星的浪漫起来,就没别人什么事儿了。
环境减灾卫星:
高空“天眼”守护山河大地
除了风云系列卫星,我们的高空“天眼”还有专门负责灾情监测的环境减灾卫星家族。
8月9日,随着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顺利升空入轨,目前我国已经有四颗专用卫星(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和环境减灾二号05、06卫星)飘荡在浩瀚宇宙中。这四颗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
它们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可针对秸秆焚烧和沙尘污染进行遥感动态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空气环境质量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在水环境遥感监测方面,可对水体面积、水质参数,溢油、赤潮等近海环境事件,核电厂、火电厂温排水等水体热污染开展动态监测;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可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生态环境关键参数生产、自然保护地综合监管、矿产资源开发监测评估和城市群生态环境监测等生态管理核心业务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上图灾后影像杆塔可辨认,初判杆塔正常完好。
▲上图灾后影像无法辨认杆塔,疑似倒塔或全部损毁。将信息提供给抢修人员辅助排查。
环境减灾卫星不仅要“看得见”,还要“看得清”,具有穿云透雾,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星上数据传输、图像精度等性能十分优越!
今年夏天,京津冀地区和黑龙江、吉林多地遭受洪涝和地质灾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度在轨卫星,通过开展卫星过境预测、测控资源协调和成像指令修改,迅速安排高分三号卫星、高分三号02星、高分三号03星、高分六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资源一号02D卫星、环境减灾二号A星、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等16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
根据卫星成像和数据分析,资源卫星中心第一时间为华北和东北抗汛救灾提供近实时观测影像,对重点受灾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服务保障。
不怕突发灾难,高空“天眼”保证完成任务!
海洋系列卫星:
观海听涛,守望相助
说起保护海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系列卫星可是组成了名副其实的“星辰大海CP”。
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以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观测为手段的海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观测。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在轨组网示意图
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具备从太空中探测海浪和海风的本领,主要用于全球全天候海面风场、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监测,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支撑服务。
海洋监视监测系列卫星用于对海上目标和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陆地探测卫星:
“土地公”在天上
地面观测,大有可为
地质、土地、地震、减灾测绘、
林业等领域的安全
地面观测卫星全包!
比如在8月21日并网成功的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陆地探测四号01星
就具有全天候、全天时、
多模式、多极化等特点
它是识别复杂地区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利器”
可以为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
地震变形等灾害的勘查和防治
提供数据支撑
▲陆地探测四号01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研制人员张庆君说:
灾害期间往往天气不太好,在极端天气灾害天气情况下,其他光学手段不能获得图像的情况下,我们(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以大显身手来获取需要的灾害区域的信息。
比方说像桥梁道路有没有坍塌,水的扩散面积有多大,房屋有没有倒塌,这些灾害的一些关键信息,能够及时获取。
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可用于林业领域
用来观测森林、险峻山地等
地质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
为植被生物量估算等提供数据保障
遥感卫星:
现代农业,看“星”吃饭
遥感卫星的“上帝视角”
对于农业发展可太有用了!
位于福建安溪的茶农
甚至发射了铁观音卫星来帮助种茶!
这是我国第一颗以茶叶冠名的
遥感卫星
通过空天大数据
可以对安溪茶产业数字化升级
包括茶叶长势、污染物、病虫害等
的精确检测
“以前茶农是看天吃饭
以后可以看星吃饭”
过去几十年
我国遥感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遥感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面信息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
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
可以实现农情信息收集和
分析的定时、定量、定位
客观性强,不受人为干扰
助力农民采用可行的方法施肥、
植物保护、定量灌溉等活动
使发展精准农业成为可能
▲利用遥感技术观测的耕作土壤
科学试验卫星:
探索宇宙奥秘
还有一类卫星
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它们可都是带着“课题”上天的
比如“羲和号”
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太阳会不会“发脾气”?
地球用不用“流浪”?
都靠“羲和号”盯着呢
▲“羲和号”观测
我们的太阳正值壮年
虽然不用担心它发生
“氦闪”之类的巨大灾变
但现阶段的太阳活动
也会对很多行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羲和号”在轨实现了国际上首次
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
其数据精细程度达到了
目前同波段的世界最高水平
“羲和号”太阳监测数据的应用
将对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分析太阳活动情况、研判空间天气整体态势
更好地服务相关行业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
已上天的科学试验卫星还有
我国首颗暗物质例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天基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
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
实验卫星太极一号
等等等等
都传回了宝贵的一手科研资料
其实,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都离不开卫星的支持
比如保证网速的
Ka频段高通量卫星
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
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
能“看穿”地心来“寻宝”的
资源卫星
等等
一次次发射
就是对宇宙的一次次探问
卫星传输信号就是
来自时空深处的回答
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饱含了科技工作者对于无垠宇宙
的心驰神往和浪漫想象
曾经,我们也只能仰望星空
直到1970年4月24日
伴随着耀眼的火光
长征一号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呼啸升空
当卫星播放的乐曲《东方红》在太空响起时
中国人进入太空的远征才正式开始
如今,天宫鼎立,载人长驻
我们将一颗颗卫星送上太空
织就信号天网
巡弋星河,俯瞰寰球
这一幅幅壮阔画面
正是中国卫星对于蓝色星球的
深情凝视
▲俯瞰京津冀
▲大美西藏
▲万家灯火
▲黄河入海
▲朦胧太湖
▲天涯海角
责任编辑丨王典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