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复杂系统”中的赤诚人生 | 张嗣瀛
2025-04-05 08:40  浏览:596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

2025年4月5日,是张嗣瀛的百岁诞辰。

张嗣瀛,控制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内最先倡导稳定性、微分对策、最优控制、复杂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的先驱,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礼堂座无虚席。这一天,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演讲中,他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在众多留学生中,32岁的张嗣瀛心潮澎湃。此时,他赴苏进修未满两个月,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了他心里。“当时是非常激动的,是我一生铭记的。”自此,张嗣瀛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理论、新方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7年,张嗣瀛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时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回望过往,在2016年的一次访谈中,90多岁的张嗣瀛将这段激励他一生的话语转述给青年一辈。60多年过去,从青丝到白发,张嗣瀛的科研报国之心从未衰减,反而更加热烈。

参加反坦克导弹研制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看到我军新一代单兵反坦克武器“红箭-73”行进在受阅方队时,年届六旬的张嗣瀛热泪盈眶。此时,距离他进入“红箭-73”项目攻关组,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升级,我军急需一种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来强化军备能力。张嗣瀛受命参加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当时的关键问题是,在导弹发射与飞行过程中,控制“俯仰”角与“偏航”角的两种指令有交叉耦合现象,导弹不听控,多次实弹打靶未命中。

“张老师那个时候已经50多岁了,每天跟我们从沈阳最南端的东北工学院骑车到最北端的军工厂,25公里,风雨无阻,冬天北风起的时候棉袄都湿透了,从不间断,一个项目做了3年。” 时任控制系统攻关小组骨干、张嗣瀛的学生兼助手王景才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嗣瀛将射手的控制指令记录纸拿来认真仔细地研究、一条一条地琢磨。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就是用脉冲条款控制指令的合成矢量表示方法。

有了这个方法,“最后再看导弹飞行结果来对比,就找出差别来了。”张嗣瀛回忆。调整弹体上陀螺仪的安装角度后,目标为3000米的远活动坦克靶,十发九中,问题被彻底解决,“红箭-73”正式定型生产。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张嗣瀛说:“我实际有效的工作这是第一个,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工作。我觉得理论肯定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分子来说最好的奖励是真正能用上,真正能为国家做点事。”

引领学科前沿发展

在最优控制问题和对实际军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中,张嗣瀛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方向——微分对策问题的研究。

什么是微分对策?张嗣瀛曾做了形象的比喻:“两个人下棋像静态博弈,你出一着我出一着,次序是固定的。而微分对策实际是一种动态的博弈。比如两架飞机进行空战,双方都想咬住对手的尾巴进行攻击,如何通过计算让自己占到优势,这就涉及微分对策。”

在对微分对策的研究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并得出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他以此为核心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形成了完整的新体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嗣瀛所著的《微分对策》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面对新成果,张嗣瀛则有更深远的打算,他说:“应该说这个新还是跟在别人后边新,我说的就是汽车尾灯式的科学研究。挨着人提出来咱们就跟上去,这个是填补国内空白,这个不行,比如说国家要赶超国际,你必须有原创性东西,你得提出方向来让别人跟着你走才行。”

20世纪90年代初,密切关注学术研究领域新动向的张嗣瀛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研究。“年方八十学习之,再干十年才九十。十年,我还可以做出许多事情。”面对全新的挑战,张嗣瀛壮志满怀。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张嗣瀛以复杂控制系统的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为主攻方向,带领团队开始攻坚战。不到10年间,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

五年建成“五个一”

1999年的秋天,74岁的张嗣瀛从沈阳飞往青岛。刚刚踏进青岛大学的校园,他便对迎接他的校领导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我要为青大干点事。”

他的确不是来养老的。

来到青岛大学不到两个月,他就筹备成立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此后他着手主持申报“系统理论”硕士点及博士点,并获批准;主持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学术团队;2004年创办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学报并任主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4年12月,张嗣瀛教授与师生们一起研究3B15小型计算机

(前排左起:井元伟、吴汉生、李兴治;

后排左起:李刚、张嗣瀛)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来到青岛大学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五年五个一”诞生了: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

张嗣瀛的学生、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东玲至今难忘张嗣瀛拄着手杖,并时不时弯着腰蹲在地上用A4纸为大家演示分型理论的情景。“即使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获得无数的荣誉,他还那么认真严谨地为我们授课,这深深地影响了我。”

九十多岁时,张嗣瀛仍在研究自己没有学过的知识,亦如青年时期那样,做数学题、翻书页、记纸片。在他家里,窗台上、桌角、床头等一些地方都放置着一些纸片和笔。他说:“年龄和腿脚不便,在休息或活动时有时会有新的问题和想法闪现,这样便于迅速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我自己作了副对联:循序渐进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横批:毅力信心。用毅力用信心坚持下去,不断积累,不断来做。”这就是张嗣瀛的科研信念。

参考文献:

[1]百年荣光,青大担当 | 张嗣瀛:赤心报国,行为世范[OL].青岛大学公众号,2021-04-19.

[2]大师 | 张嗣瀛:于家为国,不负年少赤诚[OL].东北大学校友总会公众号,2023-12-02.

[3]文史 | 张嗣瀛院士去世,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N].扬子晚报,2019-10-05.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d34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