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天使,望故乡(3)——觉醒年代
2023-08-18 05:18  浏览:527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打开电视点播页面,形形色色的节目扑面而来,想看的或者能坚持看到底的反而寥寥。三代同堂,众口难调,最终让我们心甘情愿全体窝在沙发上消磨大半天时间的,是《觉醒年代》。

不想在此大言不惭地评论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神剧,关于它的溢美之辞已经太多,不差我来狗尾续貂。

印象最深的是看到有个片段,仲甫先生目送延年和乔年去法国勤工俭学,此时,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或许还不知道这一去面临着什么,也想象不出在不久的将来,残酷的1926和1927年到来后,会有大批的有志青年为理想和信仰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也只是其中之一。

这一段拍得特别催泪,既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又有革命者舍身取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慨然。少年这一刻明媚的笑容与将来慷慨赴死时的从容,两种画面交替出现,只看得人止不住流泪。想到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我以为,这一幕是整部电视剧伤感的顶点。

当画面定格在仲甫先生婆娑的泪眼中时,父亲说:“陈独秀这时候应该已经预料到两个儿子将来的结局了,毕竟他自己就身处明枪暗箭的包围里。这样看来,当初那批人真的很伟大啊。他们以身犯险都不是为了自己。”

父亲对剧情的解读,我不怎么认同,或许导演就是觉得这样拍更加感人,陈独秀是不是预言家,谁知道呢?

父亲最崇拜的人是毛主席,以及与毛主席同时代的那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在无比困难的条件下开创伟大基业彰显出的勇气与坚韧,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中找到正确道路所蕴含的智慧和眼光,在处理内政外交、敌我矛盾、大是大非问题时那种非凡的胸襟与格局,父亲跟我们聊天时念叨的最多。

父亲不是党员,但他对党史、建军和建国大事件、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的了解,比我多得多。他的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年轻时,我觉得是时代赋予那个年代的人一种共有的政治底色。随着对父亲的了解越深,我越觉得,像他这样一个固执、倔强且骄傲、不肯服输的人,若不是自己心悦诚服,环境是很难将一种观点强加于他的。

他所以崇拜这种人和这种精神,是因为他自己骨子里就是这种人。他年少顽劣,不爱读书,但打架少有败绩;14岁独立,挣钱贴补家用,当篾匠要做当地最好的师傅;40岁外出打工,因不会读写不会记账,只能下矿井推板车;46岁在山东招远一座金矿里遇上塌方,险些性命不保;47岁相应政策号召,在老家种橙子,凡事亲力亲为,上肥、打药、除草、抗旱、采摘,桩桩件件,磨破了脚累弯了腰也不抱怨一声。

父亲一辈子吃没文化的亏,所以拼全力栽培女儿读书;他性格执拗,不懂圆通,不善妥协,与家人时有摩擦,但身边的人都知道,粗糙和沉默的外表下,他的善良与柔情比任何人都多。他酒量好酒品更好,所以朋友甚多。遇上我跟姐姐都在家,爷仨小酌几杯,就着母亲烧的一手好菜,我会觉得人生最美满也不过如此了。满60岁那年,他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没去过北京,没在天安门广场看过升旗。于是,带父亲和母亲去北京,是姐姐送他的60岁生日礼物。

我也不是党员。但《觉醒年代》带给我的感动远超别的任何一部国产剧。也许是因为看剧的时候父亲就坐在身旁,看得十分投入;也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那群人作为一个集体,身上散发的某种精神——大气、疏阔、无畏无惧,会让我联想到父亲。

今年夏天,最美的收获,属于我们的觉醒年代。

发布人:d89c****    IP:120.230.5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