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第二十八回,有这样一个容易忽略的情节,百花羞公主把信交给唐僧时,说父王见到比书“必有相看之意”,可当唐僧把家书递给国王时,国王偏偏是手软拆不开书信。加上原著说他的手下是“木雕武将”和“泥塑的文官”,无人谁敢兴兵领将去救百花公主。由此,基本可以断定此人就是个浓包的昏君。
可是真相往往是反转的,这个国王绝非平庸之辈!
首先,此人眼明心细。他之所以不接信,是因为瞧见到信上的“平安”二字。
作为父亲,女儿失踪多年下落不明,最担心的就是是否平安。既然平安了,就够了!作为国王,“天子无私事”一切走程序,于是传旨宣翰林院大学士上殿读书,这没毛病吧?看似不经意的细小举动,都透露着此人深得中庸之道!
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如果该是大臣干的活国王去干了,那就叫错位。比如拆信件这类的细活就应该是身边的太监或大臣干的。如果大臣干了国王的活那叫越位。所谓过犹不及,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正是他深谙中庸之道,他治下的宝象国繁华堪比大唐的洛阳。原著用一句“云渺渺,路迢迢,地虽千里外,景物一般饶”开头,共用377个字来描写宝象国的繁华富足。如果用一句子话来概括,就是大唐有的,他这里全都有!试问,如果他真的是个软弱之君,能把国家治理得如此繁荣昌盛?
在本回结束之时,作者用一句“君回宝殿定江山,僧去雷音参佛祖”直接点明了各归其位、各负其责“择乎中庸,得一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