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笔记的一段往事
翻检旧日笔记,看到一条资料,想起一段往事。
1990年代末,福建南平一位潘姓台籍老兵申请回台定居,我从旁予以有力协助。出于学者做田野调查的惯性,我顺便询问他的女儿有关其家族史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高山族(记得他是阿美人)为什么取了汉姓潘”。她说,据家人口耳相传,是祖上入学读书时官府给取的汉姓。后于灯下读书,从朱仕玠(1712—1773年)《小琉球漫志》看到一条相关资料,当即抄录并加括注。其文并注曰:“(台湾)熟番归化后,每社设有番社学。师悉内地人,以各学训导(府、县学的副职)督其事。每岁仲春,巡行所属番社,以课番童勤惰。凡岁、科试(对在学生员的例行考试,岁试每三年凡二举,科试三年一举),番童亦与试。自县、府及道试(童生试即考秀才的三个阶段,分别由知县、知府、学政主持),止令录《圣谕广训》二条,择其娴仪则、字画端楷者,充乐舞生。间有能通帖括者,四县(台湾、凤山,诸罗、彰化)番童,不过十余人,道试止取一名,给予顶带,与五学(台湾府学、台湾县学、凤山县学、诸罗县学、彰化县学)新进童生一体簪褂。初,熟番有名无姓,既准与试,以无姓不可列榜,某巡台掌学政(巡台御史兼理学政),就番字加水三点成潘姓,命姓潘。故诸番多潘姓。后别有认姓,有赵、李诸姓。”当时想很快将此资料送给潘姓台胞,不料听说他们已经返回台湾定居了。于今念之,不知他们可是事事顺意、个个安好?愿我同胞,无论身居何处,皆平安喜乐。
至祷!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