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欧阳钟灿:文章千古事 “清白”留人间 | 学风建设
2022-06-25 14:51  浏览:502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编者按:近日,《中国科学报》开设了“防微杜渐 培育优良学风”专栏,通过采访科技工作者、解析科研诚信案例等,就学风建设主题开展讨论,引发了关注和思考。为此“中科院之声”将连续转载相关报道,以期为科研界营造“严谨表述、虚心求学”的优良学风,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只有坚守住科研诚信底线,学术生涯才能长久。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欧阳钟灿殷切寄语广大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文章千古事,“清白”留人间!

可借鉴“他山之石”

欧阳钟灿从2015年至2017年国际学术期刊的两次大撤稿谈起。

据《华盛顿邮报》2015年3月27日报道,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2017年4月,施普林格发布声明称,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论文全部来源于中国作者。

这些学术丑闻不仅破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浪费国家资源,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声誉。

近年来,为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意见、措施和管理办法。欧阳钟灿提到,相关部门还发布了更细化的举措,比如,中国科协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采取严厉惩罚措施,联合其他机构发布了学术出版的“五个不要”;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及《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欧阳钟灿表示,中科院高度关注学风建设,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不定期通报科研诚信建设中的典型问题,以实际案例分析科研诚信的缺失,诸如引用、成果评议、诚信管理等。

不过,科学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欧阳钟灿认为,学者发现错误后应尽快向杂志提出勘误;如果错误不可以勘误,则应该尽快撤稿,以免传播错误的科学信息。面对同行学术质疑,不应总是认为“这不影响结论,或觉得这严重损害个人名誉,要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学者们更需要明白,针对学术不端的指控,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胜诉的案例”。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减少科研失信行为?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科技发展的经验。”欧阳钟灿指出。

他追溯日本科技发展历史时表示,从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日本或日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15项,共有20位获奖者,这一批科学家都是在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与科技立国时代培养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未来20年内能否也像日本一样,大面积收获诺贝尔奖,这值得深思和研究。

是时候改变科研评估规则了

依据日本科学发展的经验,欧阳钟灿总结道,除了科学家勤奋工作以及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因素外,日本本土科技期刊的协力相助也功不可没。

“打破‘CNS’(《细胞》《自然》《科学》)的迷信,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真的是时候了!”欧阳钟灿直言。

他指出,纵观科学史,许多有用的高被引论文,并不是发表在《自然》《科学》或《细胞》这样的期刊上的。

比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表彰他们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奖委员会编写的物理学奖获奖依据是,引用的16篇3位获奖者论文中,有10篇是SCI影响因子很低的《日本应用物理杂志》刊载的论文。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曾在采访中指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待见,同行评议时往往会提很多负面的意见,文章也很难上顶级期刊。“为了让论文更容易被知名期刊接收而做的研究,绝不会是很好的工作,被《细胞》《自然》和《科学》拒绝,你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拉特克利夫曾在社交媒体发布1992年《自然》的拒稿信,信中称“发现细胞缺氧的基本反应机制,不足以登上《自然》”。而当年彼得·拉特克利夫获奖缘由即为“低氧状态下细胞的反应”。

欧阳钟灿指出,衡量论文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要活着”。他引用周光召先生的话指出,“不要单纯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在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将重要中文论文纳入考核体系

作为国内中文期刊《物理学报》前任主编,欧阳钟灿身体力行地推动本土期刊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政策,将重要中文论文纳入科研单位和个人科研成果考核体系,要求国家经费资助的项目,至少应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探索建立科学的中文期刊评价体系,降低SCI在中文期刊评估中的权重,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

事实上,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论文就是发表在国内中文杂志。1977年2月,屠呦呦作为骨干成员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在《科学通报》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文章。

欧阳钟灿坦承,从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例证反观国内,我国当前以发表SCI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驱使国内科研人员把优质论文争相投向国外高影响因子杂志。而这也反过来影响了相当多的本土期刊——它们通过减少发文量来追求影响因子。

“没有规模和体量是不行的,优质内容的缺乏既降低了期刊的学术价值,也降低了期刊的影响力。”欧阳钟灿说。

支持一流期刊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科协等5部委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

“有诚信的土壤来涵养,有求真务实的阳光雨露来浇灌,中国科技界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欧阳钟灿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人:9fe0****    IP:120.244.8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