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巍峨丰碑
屹立不倒。
其铸就的长征精神,
经过世代传承赓续,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永垂不朽。
近日,六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
在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播出。
小新带您跟随片中视角重走长征路,
回顾闪耀在长征路上的奇迹。
官田兵工厂
红色军工自此起航为国铸剑
江西 兴国县
官田兵工厂坐落在
江西兴国县以东45公里处。
作为人民兵工事业的发源地,
1931年成立时
只有4座打铁炉
和300多把锉刀、老虎钳。
朱德总司令曾感慨:
“所有家当,
还没有王二麻子剪刀铺的齐全。”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官田兵工厂不仅成功修复缴获的武器
还生产了自制武器弹药,
工人靠双手一锉一锉打磨出来的
简陋粗糙的马尾弹,
是红军手中的宝贝。
长征时,
23万人口的兴国县
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
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烈士,
有12038名。
500多名参加长征的官田兵工厂职工,
只有少数人到达陕北,
成为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星星火种。
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
75毫米口径的山炮,
是唯一一门随红军走完长征路的山炮。
它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
红二、红六军团从敌人手中缴获。
长征路上,
一面维修,一面作战,
官兵们还把山炮拆成零部件,
一路背着爬雪山、过草地,
历尽千辛万苦带到了陕北。
一门山炮的背后,
体现着人民兵工的艰辛发展历程,
寄托着红军将士对先进武器装备的强烈渴望。
现如今
中国兵工事业飞速发展,
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逐步形成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工业体系。
战斗机、坦克等武器装备相继问世。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一代又一代忠诚、担当的兵工人,
用他们手中的锉刀,
锉出了祖国强大的军事力量。
河南独树镇
“无先例”的创举续写民生奇迹
河南 独树镇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一个月后,
11月16日,
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
也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启程开始长征。
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
是四支红军长征队中
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
长征出发仅10天,
红二十五军在豫西南的方城县
遭遇了生死鏖战,
这便是长征著名战役战斗之一的
鏖战独树镇。
战斗打响时正值大雪天。
身着单衣的红军战士冻僵的手
连枪栓都拉不开。
危急关头,
军政治委员吴焕先挥起大刀,
冲到了队伍的最前面高喊:
“同志们,现在我们是生死关头,
不能退,退了就是死路一条,
共产党员都跟我来”
吴焕先用大刀带领战士们
拼出了一条绝地求生的路。
9个月后,28岁的吴焕先
牺牲在了一路拼杀的长征路上,
他也是第一位牺牲在长征路上的
红军军级指挥员。
红二十五军以2900人的兵力,
打破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
最早到达陕北时,
队伍还增加到了3400人,
创造了长征历史上的一个大奇迹。
今天,长征的奇迹在大地上延续。
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
独树镇战斗遗址远眺
一渠清水正奔流北上,
流向京津腹地。
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润泽了华北大地。
穿越黄河,
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
最具标志性的工程。
复杂程度在于,
需要在黄河河道之下
开凿两条全长为4250米的隧道。
水下修建水利工程,
世界上尚没有先例。
就像长征一样,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
2013年最后一天,
主体工程顺利完成,
创造了中国工程史上的多个第一:
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
第一次在中国水利史上
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
进行隧洞施工;
第一次应用双层衬砌的结构……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
为40多座北方大中城市、
280多个县市区的1.4亿人送去了甘甜。
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
镶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上。
一条赤水河
贯穿红军战史和共和国桥梁建造史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
蒋介石调集40万军队
向中央红军合围,
试图在红军北渡长江时,
“聚歼”红军。
当时,中央红军仅有3万多人。
110天中,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
四渡赤水,
转战几千里,
纵横驰骋云贵川广大地区,
经大小战役战斗40余次,
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
掌握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1960年5月,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华。
他对毛主席说,
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毛主席却说,
三大战役没有什么,
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一条赤水河,
见证了战争史的奇迹,
也见证了桥梁建造上的奇迹。
赤水河红军大桥,
西连四川古蔺,
东接贵州习水,
是连接川黔两地的重要通道。
主塔高243.5米,
大桥全长2009米,
主桥为1200米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
它的难度在于,
屹立壁立直行、挺拔千仞的
喀斯特岩溶地貌峡谷之上。
2019年9月24日,
由81块重200余吨的钢桁梁
拼装而成的赤水河红军大桥
建成通车,
仅是固定连接钢桁梁的高强度螺栓,
就用了80万套。
建造这座世界上山区
同类型钢桁梁悬索桥梁中
第一高塔、第二大跨的峡谷大桥,
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现如今,
赤水河两岸的百姓,
走过这条红军大桥。
以不一样的方式再渡赤水,
感受长征精神的一脉相承。
一江金沙水
奔腾的传奇点亮万家灯火
川滇边界 金沙江
1935年5月
经过四渡赤水,
红军从贵州挺进云南,
准备北渡金沙江,
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红军以每天120里的急行军快速前进,
逼近昆明。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
江面宽阔,浪大水急,险滩密布。
如果不能快速渡江,
红军就有被追上来的敌人
压在深谷里消灭的危险。
红军决定从三个渡口渡过金沙江。
金沙江上渡船穿梭往来,
刘伯承站在江边的大石头上
亲自指挥渡江。
那块大石头后来有了将军石的美称。
7只小船日夜不停地摆渡,
7天7夜,2万红军全部过江到达北岸,
整个行动没费一枪一弹,
未失一人一马,
摆脱了国民党大军的追击。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
乌东德水电站建成,
皎平渡一带成为库区。
但这段红色的传奇,
依然在这里传唱。
乌东德水电站有着世界上最薄的
300米级双曲拱坝,
也是世界上第一座
全坝应用低热水泥的特高拱坝,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无缝大坝”。
从当年巧渡金沙江,
到如今兴建世界水坝建造之最。
这一个个壮举的背后,
无不体现了长征精神。
作为“西电东送”中的骨干工程,
全年均发电量
389.1亿千瓦时的乌东德水电站,
与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一起,
组成了庞大的水电基地。
金沙江的奔腾江水,
点亮了万家灯火。
四川大凉山
“长征”精神托举苍穹
四川 西昌市
1935年5月,
红军进入大凉山地区,
担负开路任务的工兵连,
在这里遭到了不明真相的
彝族群众围攻。
武器被夺走,
指导员被打伤,
红军战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先遣队
到达彝海岸边。
他们与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谈判,
讲解党的民族政策,
刘伯承还按照彝家的风俗,
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彝家海子边,
民族隔阂淡化了,
有了更多的感动和真诚,
红色种子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
1970年,
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
一处重要卫星发射场,
建在了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
结盟的大凉山中,
这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而先后主管这项工程的
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将军,
都是当年经过这里的红军指挥员。
聂荣臻元帅亲自为中国的运载火箭
定名为“长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们国家
第一个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开展对外发射服务,
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
卫星全部进入预定轨道。
古老的西昌,
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
一夜之间迈向了现代化,
被誉为“北斗的母港”“嫦娥的故里”。
2022年7月24日,
搭载问天实验舱的
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
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2022年10月31日,
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
也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
形成三舱“T”字基本构型,
浩瀚太空里,
铸就了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丰碑,
星辰大海从这里启航。
青海红军沟
跨越世纪的红色希望
青海 班玛县
班玛县,
位于青川甘三省交界地区,
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
班玛红军沟纪念馆里
收藏了一本当时任红二方面军
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的日记,
里面记载着
红军长征过青海班玛的经过。
张子意的长征日记保存下来的
只有1936年7月10日至12月5日的内容,
但红军经过青海的部分
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当年红军在班玛县停留的20多天中,
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藏族群众不仅热情为红军筹粮,
帮红军带路。
还冒着危险,
主动收养流落在藏族聚居区的红军伤员。
解放后,
当地藏族群众将红军走过的
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
将红军曾驻扎过的
扎洛村改为了“红军寨”,
将红军饮用过的泉水
改为了“红军泉”,
将红军走过的桥
改为了“红军桥”。
如今,
在青海的大地上,
长征精神在弘扬和传承。
在青海的塔拉滩,
建起了壮观的光伏发电站。
在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
阵列的庇护下,
曾经沙化的
塔拉滩草场逐渐恢复,
多能互补技术,
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羊”的
美丽中国建设新模式。
光的能量,
为戈壁沙滩带来了新的希望。
历史被人们所铭记,
未来将由我们创造。
新时代的央企建设者,
必将心怀长征精神,
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
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
奋勇前行。
———— /END/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责任编辑丨于吉轩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