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和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势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我的心得体会: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对立统一的哲学法则。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比如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方面,他们的本质相同,区别的概念是由于人们的分别心在作怪。
自然的本质就是对立的两方面相互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除了道,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这就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华所在。
面对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老子提出了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清静无为也是道家所推崇的思想,与佛家的普度众生思想相对立。
关于清静的理解,《清静经》中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人能清心寡欲,守太和元炁,便形神俱妙,体道合真,万物悉归。
关于无为的理解,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做指导,使人们的活动顺天应人。正如孟子所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人生,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