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追风筝的人》
背叛与欺骗,让良知蒙尘,致他人满身伤痕,留罪恶伴度余生。不停赶路,祈求弥补与救赎,让往昔淡入岁月的波纹,断线的风筝,为残缺的灵魂再造新生。
《追风筝的人》由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著写,以阿米尔的视角讲述了他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故事贯穿阿富汗被战火肆虐的前后,1963年生于富人家庭的阿米尔和仆人阿里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形影不离的两人胜似兄弟,可两人之间的种族与等级差异放纵了阿米尔那傲慢、自私与懦弱的劣性,眼睁睁看着一场悲剧发生在哈桑身上,背叛了为他不断牺牲的兄弟,断送了这段友谊,使二者都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直到2001年,早已到美国避难的阿米尔接到了爸爸的挚友拉辛汗临终前的电话……
(缅邈岁月,缱绻平生)
在阿富汗最后的和平时期,阿米尔含着金汤勺降生在喀布尔的富贵商人家庭,母亲生下他后撒手人寰。次年,仆人阿里的妻子产下兔唇男孩哈桑后离开了他们父子,同样失去了母亲的两人同被一个哈扎拉女人哺乳。爸爸叮嘱儿子阿米尔,“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坐在白杨树上,吃着裤兜里的桑葚干和胡桃,玩着镜子的碎片,在风筝比赛上大展身手,是阿米尔和哈桑快乐的童年。尽管哈桑更小一岁,但他忠诚与沉稳的品质在关系中更显成熟,在阿米尔读完自己创作的故事后,目不识丁的哈桑从不敷衍,而是提出真诚的意见;在恶霸少年阿塞夫的威胁面前,哈桑的眼神不会流露畏惧,而是举起弹弓站在阿米尔面前挡住危险;在每一年的风筝比赛中,哈桑都会为他追到象征荣誉的最后一只风筝。尽管身份不同,但两人在彼此的童年里都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街上的积雪银光闪闪,喀布尔的冬天来了,漫天的飞雪轻轻敲打窗户,两个孩子在追风筝的路上慢慢长大。
(恶念横生,善根蒙尘)
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恶意的种子却在阿米尔的心中暗暗生根发芽。
他们是一起追风筝的玩伴,但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可悲的鸿沟,鸿沟的一端是高贵的普什图人,另一端是低贱的哈扎拉人;一端是逊尼派,另一端是什叶派。种族歧视、宗教对立的喀布尔像一个染缸,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难以摒除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些观念为阿米尔的恶意提供了生长的沃土,为此他从未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即便两人的关系早已超越朋友。
阿米尔的成长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被爱浇灌则向阳,被不平等的爱浇灌则向暗。阿米尔的爸爸对哈桑的偏爱让嫉妒的藤蔓在他心中肆意生长,缠绕着他的灵魂,让心灵的角落布满了幽暗的荆棘。这种嫉妒逐步扭曲成为一种恶意,随之而来的是他对哈桑恶意的嘲弄、冷落,在哈桑卑微的身世上寻求优越感,他怨恨哈桑身上有着自己没有的勇敢、聪明与稳重,怨恨这个有着和爸爸一样品质的哈扎拉男孩,这个每次都和自己有相同礼物的仆人。而哈桑的真诚包裹着阿米尔的恶意,使他们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可哈桑越是真诚、正直,阿米尔越感到自身的邪恶与无能,对哈桑爱恨交加的心理更加矛盾。在幽微的深渊里,阿米尔心中的恶魔悄然绽露,这恶魔,将在寂静的夜里,发出刺耳的声响,折磨他的良知。
(破笼,吞噬残存的良知)
1975年的冬天,又是一次盛大的风筝大赛,为了获得爸爸的欣赏与认可,阿米尔决心拿下第一名。他在决战中战胜了最后一只风筝,而追到那只风筝才是最高的荣誉。哈桑留下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为阿米尔追赶掉落的最后一只风筝。
这本是欢欣鼓舞的一天,也本是阿米尔最勇敢的一天,然而哈桑在归途中被阿塞夫等人截住,为了保护这只蓝风筝,他遭受了阿塞夫的侵犯。阿米尔在暗处目睹了一切,在纠结中选择了逃避,“他只是一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一念间,善恶的天秤倾向了罪恶的一端。哈桑带回了蓝风筝,阿米尔享受了爸爸的宠爱,可罪恶感始终折磨着他,让他无法再面对哈桑,曾经形影不离的两人渐行渐远。阿米尔希望爸爸把阿里和哈桑解雇,但被严词拒绝。他把愧疚化为愤怒,朝哈桑扔石榴,希望得到反抗以消解痛苦,而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因为道歉需要更大的勇气。次年夏天,他在13岁生日的晚上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哈桑洞悉一切,但仍然承认了偷窃,将被背叛的痛苦留给了自己,最终阿里和哈桑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反对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阿米尔得到了他想要解脱。
(启航,弥合已断之线)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断了阿富汗的和平史。阿米尔和爸爸逃到了美国,过上了难民的生活。2001年,一个电话打破了阿米尔和妻子索拉雅的平静生活,“回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父亲的故友、阿米尔的启蒙导师——拉辛汗因责任留在了阿富汗,他在临终前打了这通电话,阿米尔才得知哈桑悲惨的死讯,只留下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承受着磨难。阿米尔本不愿冒险前往阿富汗解救索拉博,但拉辛汗最后揭开了一个沉睡多年的秘密,原来阿米尔的爸爸和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哈桑是爸爸“不合法”的骨肉,痛恨盗窃的爸爸竟偷窃了属于哈桑的一切。就这样,一辆车、一个人、一份回忆、一份忏悔,阿米尔踏上了这条救赎之路。秉着信念,找到哈桑的孩子,拯救他,也拯救自己。经过重重险阻,阿米尔终于将索拉博救出了泥潭。在阿米尔眼中,他不仅是哈桑的儿子,也是哈桑的缩影——同样真诚纯粹,也同样可悲。
再一次从死神的手中救下索拉博之后,阿米尔终于明白救赎的含义,他为索拉博讲述他名字的由来——那个阿米尔和哈桑共同喜爱的英雄。他们回到了没有战争的国度,阿米尔带索拉博重温了追风筝的游戏。泥墙后,结冰小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空中冉冉升起。这一次,会有人为索拉博捡回风筝,也会有人弥合那根断在他们心中的“风筝线”。
故事结束,一位同学留下了自己的感受,“我明白付诸行动、去爱、去受伤和痛苦,才是真的活着,但应该是以坦然接受自己为前提的活着,因为‘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人看见。’正如加缪所说,当我检视自己的人生和它隐秘的色泽,我心底浮现的,却是一种想激动落泪的颤抖。就像这天空一样,它是阴雨也是太阳,是日正当中也是午夜梦回。”
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和平、自由、友谊和亲情,见证了阿米尔背弃、痛苦和自我救赎的历程,它贯穿全文也隐喻了阿米尔灵魂中的一部分。阿米尔追到了风筝,也追到了自己人格中缺少的那一部分勇气,补全了跨越多年的遗憾,救了索拉博,也救了他自己。不论多晚,人的良知不会缺席,转身看清背后的黑暗是一种勇敢,“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责编:刘朵庄、刘诗玉
总编:袁杜、罗钰淇、徐迪
指导老师: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