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泽日:“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缪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蔡泽说:“人们要建功立业,怎么会不期望着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呢!性命与功名都能保全的。是上等的愿望;功名可以为后人景仰效法而性命却已失去的,就次一等了;声名蒙受耻辱而自身得以苟全的,便是最下一等的了。
【随笔】《资治通鉴》看到第六卷,对一众历史风云人物的命运颇为感慨。他们曾建功立业,位极人臣,为国家繁荣兴盛,不受外族侵扰立下大功,但安享晚年的却了无几人,不是被逼自杀,就是 被奸人谗言所害,出逃他国,抑郁不得志,最终客死他乡,还有一些功高盖主,不知收敛,最终引得猜忌,连累全族被灭。
蔡泽向范雎进谏,“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伸缩,随时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求适应,是圣人的法则。”认为范雎仇也报了,恩也报了,当下的处境,应该隐退,否则将遇到灾祸。
(一)商鞅
商鞅的悲惨结局众所周知,与他的变法理念密切相关。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六国开辟了道路。然而,这些改革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贵族的诬陷和秦惠文王的猜忌,而商鞅自身也没有洁身自好,实行苛政和残酷的刑法,失去了人心,出行时要携带大批车辆士兵,实施保卫措施,面对赵良的劝告也没有听进去,结果被自己制定的刑法,车裂而死。
(二)吴起
吴起可谓是“战神”。在鲁国任职时,指挥鲁军击败齐国。离开鲁国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的重用,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使魏国军队战斗力大增,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因魏武侯的猜疑,吴起转投楚国。在楚国,被楚悼王看重,他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在多次战争中取得显著胜利,获得“战神”称号。在楚国期间,吴起不仅关注军事,还致力于政治改革。他推行法治,强化中央集权,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这些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强盛局面。
楚悼王去世后,守旧贵族立即发动叛乱,包围了王宫,捉拿吴起。他们决定斩草除根,以消除变法的影响。在危急之间,吴起跑进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守旧贵族们为了杀死吴起,不顾一切地射出了乱箭,哪怕射中楚王尸体也在所不惜,吴起被射中多处,最终死亡。
(三)张仪
张仪凭借出色的才智和口才,成功说服各国与秦国结盟,打破了合纵抗秦的局面,为秦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受秦惠文王重用,两度出任秦相,多次领兵攻打其他国家,为秦国开拓疆土。然而,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与张仪不和,他被迫逃往魏国并任相国,最终在魏国逝世。
(四)吕不韦
吕不韦早年经商,凭借贱买贵卖的策略,累积了巨额财富。后来,在邯郸结识了秦国质子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认为“奇货可居”,决定投资政治,全力支持异人。他游说异人返回秦国,并助其登上王位,自己也因此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吕不韦登相位后,模仿战国四公子,招致天下志士,食客多达三千人。他令食客把自己所学所闻著写成书,汇集而成《吕氏春秋》,该书内容包含哲学、史学、政治、道德、天文、地理、农业等,是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著作。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继续辅佐年幼的秦始皇嬴政。然而,随着嬴政逐渐长大亲政,他开始对吕不韦的权势产生猜忌。嫪毐谋反案爆发后,吕不韦受到牵连,被免去相国之职,全家流放蜀郡。途中,秦王恐其叛变,吕不韦遂饮鸩自杀。
商鞅、吴起、张仪、吕不韦,他们无一不是在其所服务的国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国家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发展。然而,正是因为他们手握重权,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这几个人,都是在旧王去世,新王继位,失去支持后,结局惨淡。商鞅和吴起皆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被旧贵族群起攻之,诬陷也好,射杀也罢,最终都是惨死。张仪和吕不韦皆是因为被猜忌,张仪外交手腕高超,依赖权谋和利益交换,侥幸在魏国存活下来,但晚年郁郁而终。吕不韦则过于追求权力和利益,退居封地后,依然结交众多门客,引发嬴政不满。
这几个人,因为有旧主的信任和看重,才得以施展才华和抱负,但因为性格的弱点和时代的特殊性,没能保全自身。其实权力斗争的残酷,任何一个时代都一样,只有懂得“日中则移,月满则亏”,随时势而进退,功成名就却不居功自傲,达到巅峰却留有退路,才能保全自身的功名和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