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去参加了TEDxSuzhou的活动,主题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暖倡议Count Down(即刻行动),有些意料之外的小感动与小启发。
我虽不算投身气候变暖相关产业,但对这个议题整体是关注的,所以我原先抱定的期待是去看看这个活动能否有我意料之外的气候变暖故事线,带给我如何将一个看似遥远的议题拉近人群的灵感,没想到只是在知识层面都收获颇丰。
一个人(园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向宇)上台谈交通规划。从交通入手搞环保嘛,我原想着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大概就是鼓励人们多坐公共交通,少开燃油车,结果他竟算起了如何用智能化手段帮助交通更顺畅,因为如果苏州每天每车少怠速1秒,每年就能减排132吨二氧化碳,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了6600棵树。
这种换算恐怕难免粗糙,但至少能把少怠速与种树联系起来我是真没想过。
还有个养蜂人(福建养蜂学会副秘书长申磊)。从蜜蜂角度谈环保嘛,我原想着大概就是说蜜蜂是气候变暖的“晴雨表”,譬如《科学》杂志曾经统计过,气候变暖会导致蜂群数量上的损失,并且发现有几十种大黄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由南向北“撤退”。结果人家从国内养蜂人的困境——只有单一的、微薄的、靠天吃饭的养蜂采蜜营收——讲到了国际时髦的“碳汇”。
蜜蜂能帮助固定二氧化碳于种子、果壳里,福建有学者推行智能化蜂箱,能测出这箱蜜蜂帮助固定了多少温室气体,进而就有拿到国际上交易的可能,节能减排,还能促进农民收入,一举多得。
我后来跟大郑说,参加这种旨在呼吁关注气候变暖的活动,咱应该让它成为“零碳”活动,理论上,我们产生了多少“碳”,就该购买一些清洁碳汇来抵消。
那么问题来了,咱俩开着燃油SUV从上海到苏州来参加这个活动,应该买多少蜜蜂碳汇回去?
我现在真是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在青岛参加大会,某知名四字女士会站在会场前排厉声疾呼,呼吁大家要吃更环保、有机的猪肉。
举手之劳,就在帮世界变得更好嘛。
当然说起“举手之劳”,整场TEDx里,我尤其佩服一个14岁的女生李语嘉——她在学校里号召同学们收集塑料瓶,汇集了2000多个瓶子寄去工厂,制成80多件校服,然后捐给了云南的学校。
事成之后,他们学校里还办了个小型展览,里面有她画的画,其中一幅被选中作为此次活动伴手礼的包,我觉得甚是好看,活动结束后连着几天都大摇大摆背着去上班。被人问起这个好看的包哪里来的、Alice Li又是谁,都会乐于把这个故事说上一遍又一遍。
虽然Alice同学的稿子能看出中学生痕迹,演讲也带点棒读,但从号召同学的热情,到弄清楚瓶子怎么变成校服的求知,再到一一克服大家不参与的挑战,整个一条链路走下来,这劲头多值得钦佩啊。
这大概就是我期待的TEDx,自从TED“下放”了品牌,各处所办的活动分量参差,却总是充满真诚与惊喜。这几天,每每想起Alice这个小故事,我总会想起自己曾经在英国谢菲尔德听到Liam Garcia从这座城市徒步到南非开普敦的行动——整个行动一共就募捐了2万英镑,但足以为南苏丹的一所小学带去清洁的水资源。
当然也有更波澜壮阔的故事,譬如康梦谈昆山9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水乡路途”,说起来也不过只是当时的一小撮人发起并完成,却因为减少了海水倒灌,帮助实现了“仓廪实,学校兴,五谷登,昆曲起”。
我相信也更没有人会抗拒听到攀登者迟永军的故事,听他讲从尼泊尔登珠穆朗玛曾遭遇大“堵车”,缺氧和滑坠带走了不少人。也许正是拥有这种愿意把生命推向极限边缘的热爱,他们看到冰川的消解与后撤,也就比常人更心痛吧。
以前我读Naomi Klein的《改变一切:气候危机、资本主义与我们的终极命运》,会为一些环保组织因为被大型企业游说,因而将监督企业的目标转向对普通人“力所能及”的环保宣教而感到气愤,但参加这类活动,总又让我觉得,从“力所能及”开始做起,仍然有宏观政策与倡导不具备的打动人心。
也永远自带魅力与号召力。
匆忙记一笔,希望这些故事依旧能成为我的内心燃料。如果我的记录作为“举手之劳”,也能帮世界变得更好,那就更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