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张文质老师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前喻文化是前辈、长者、师长对晚辈、后学者的影响、启迪与教育;后喻文化强调的是后学者、后发者、后思考者,实际上他们也有很多领先的能力、独特的思维以及你意想不到的各种表现,他们同样能够推动、引发长者、前辈、父母、老师等人的新的思考。
让我的思考一下子拉回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上个暑假,那天晚上听童喜喜老师讲这个概念,真的是耳目一新。
给童喜喜老师的一封信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分为三个阶段:前喻阶段、并喻阶段、后喻阶段。前喻阶段是大人教孩子,并喻阶段是朋友教朋友,后喻阶段是孩子教大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已经到了后喻阶段。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聪明,因为他们懂得信息多、知识多,我们得向他们学习。
2020年,工作已经四年,我才进入职业觉醒期,想着一门心思把学生带好。那时候我是负责的,但也是粗暴的,还好我一直坚持学习,我不仅会主动走出去,更会坦然接受新思想,但总体上我还是处于一种不舒展的散漫状态。
2020-2022年,是我发生转变的两年,这两年我不断观察,观察身边带班厉害的老师是如何做的,当然也没有停止读书学习的步伐,虽慢如蜗牛,但仍不辍前行。
2022年寒假我遇到了“新网师”,我的教育热情被点燃,在新网师学习了半年,认识了一批高人,获得许多宝贵的学习资源,我知道我该走的路在哪里,也解决了我自己的成长困惑。
路(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
2022-2024,我发现我变的越来越柔软,尤其是内心,逐渐的呈现一种“风轻云淡,气定神闲”的从容态度。
2024年6月,我所带的最完整的一届学生彻底送走,我们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
后来不断的有学生回来看看,我会跟他们讨论以前相处的点滴,孩子们会坦言:六年级时非常害怕我的“小黄棍”,甚至戏称毕业了要与它合影,但他们也很坦诚宽容,我有了转变,也并不把我曾经的伤害放在心上。
只是与老威、菜包两个学生的对话给我影响很大。这两个学生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学优生,甚至学习会吃力。
但,表达的一个共同点意思就是:六七年级我过于严格,八九年级又过于宽容。
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引领他们,给他们知识和方法的老师,最好严格一点,他们内心也是趋于上进,但不是粗暴,希望老师能够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如果再幽默点会更好。
老魏说,严格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
新一轮中途接班,我的内心更加柔软,看到孩子的可爱,选择以善意的目光去看他们,不去给他们贴不好的标签,尽可能俯下身子倾听,更希望能在他们那得到反馈,共同成长。
后喻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忽略儿童对成人的影响。因为女儿,我学着如何当好父母;因为学生,我学着如何当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