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文物看见中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考古文博叙事体系
2025-08-28 08:28  浏览:401  搜索引擎搜索“早勤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早勤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有力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考古文博叙事体系,为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认识考古文博叙事功能与价值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考古发掘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类遗存,如石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等文物,建筑、墓葬、遗址等遗迹。透过这些实物遗存,可以直观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生产力水平、文化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信息。在考古文博叙事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得以生动展现。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拍摄的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修复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考古文博叙事以考古实证为根基、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价值认同为导向,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是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重现历史图景。如,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多民族语言文本(粟特文、于阗文写卷等),揭示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深度文化互动。二是通过对器物、遗址、图像的符号学解读,将考古发现转化为沉浸式场景,构建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历史叙事。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碳14测年、古DNA分析等技术,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疆通天洞遗址、西藏故如甲木墓地等边疆地区考古成果,以确凿证据彰显边疆与内地的密切联系。这些重要的考古成果,通过博物馆的“物证链”展陈,将碎片化的考古发现转化为连贯的历史叙事,为公众提供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真相。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考古文博叙事体系的着力点

构建系统性、多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考古文博叙事体系,对于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重要意义。要通过跨学科、跨媒介、跨时空的整合性策略,将考古发现与文博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共鸣的文化符号,构建全面、立体、生动的叙事体系。

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物发掘保护和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全过程,深入挖掘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历史的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实证。要注重将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互动作为叙事的重要内容,展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整合多学科成果,构建立体化叙事结构。融合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增强考古文博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从时间、空间、文化、社会等维度,形成立体化的叙事结构。如,通过时间线的梳理,展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通过空间布局的呈现,揭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交流;通过文化符号的解读,深入理解背后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通过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现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 在前沿游戏科技的助力下,敦煌研究院和腾讯公司联合推出了“数字藏经洞”,首次在数字世界里毫米级高精度“复现”了藏经洞。图源:人民日报新媒体

强化科研创新,提升叙事水平和感染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历史文献梳理、考古资料整理分析、遗址与文物年代测定等的水平。运用三维扫描、3D打印以及虚拟修复等,进一步提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效率。结合纪录片、短视频、图文报道等形式,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创新考古成果的传播方式,全面展现考古文博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时代感、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各族群众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4月16日,在云冈石窟,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潘博(右)在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

打造文化IP,促进文旅融合与文创开发。考古文博成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更应转化为大众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要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IP,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和数字化体验,让公众在参观游览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让考古文博成果走向大众,需要注重情感化、场景化、故事化的表达。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文物、遗址作为叙事主题,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构建具有历史感、感染力的叙事情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加强社会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考古文博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与国际考古文博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考古文博事业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展览等活动,展示我国考古文博事业成就,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 | 李翠 王琪

制作 | 石建杭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发布人:55b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