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他们,可能是一年来最忙的人之一,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审判执行第一线采访报道。
他们,肩扛“长枪短炮”,指间“笔走风云”,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他们,见证、记录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深做实能动司法,扎实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就是日常采访最高人民法院的“跑口记者”。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近期陆续邀请“跑口记者”讲述2023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在这一年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他们关注人民法院的哪些工作、案件和故事吗?
一起来围观吧!
法治日报记者 张昊
讲好司法审判工作“守心”的故事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和同行们见证了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找准司法审判的职责定位,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司法审判工作,是一项“守心”的工作。2023年,人民法院能动履职,践行人民至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这一年,人民法院围绕民生所需和社会关切,推进重点领域犯罪治理。各级人民法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筑牢“防火墙”,全力追赃挽损守护群众“钱袋子”,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年,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贴近群众生活的案件。最高法明确精神暴力属于家庭暴力,发布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典型案例阐明规则,制发防治网络暴力、“知假买假”“高额彩礼”等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引领法治进步。
这一年,人民法院“抓前端、治未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最高法向有关单位发出1至5号司法建议,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人民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与司法行政机关和调解组织密切配合,推动调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调解这个“东方之花”结出新的硕果。
2024年新年伊始,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克难奋进、久久为功。”“须时刻牢记,裁判是否公正,‘感受’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裁判者自己。”……这些话语掷地有声。作为一名法治记者,期待人民法院继续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也期待人民法院继续引领法治进步、助推时代发展、满足人民期盼。我将和同行们一道,挖掘更多生动案例和人物故事,讲好人民法院以司法审判工作“守心”的故事。
代表作品
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以能动司法做实诉源治理
( 2024-01-01 )稿件来源: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张昊
诉讼案件被看作社会矛盾纠纷的“晴雨表”,反映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同时也折射社会治理的堵点、难点。人民法院如何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盼,更高质效化解矛盾?
截至2023年12月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平均每个工作日有6.9万件纠纷在线调解,每分钟就有94件成功化解在诉前。
2023年1月至11月,起诉到法院的民事、行政一审案件共2679.99万件,其中,经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1518.31万件,调解成功1020.21万件,诉前调解自动履行率达94.82%。
这些数据展示了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能动司法做实诉源治理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2023年,人民法院推进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构建预防在先、分层递进、专群结合、衔接配套、全面覆盖、线上线下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线上调解、就地解决。
靠前站,激发治理潜能
“草原上流淌着清泉,高山上奔跑着羚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冬不拉调解室”里,法官弹奏着冬不拉,向纠纷双方当事人讲道理、讲法律、找突破口。悠扬的乐声消弭心与心的隔阂,一场因代牧而起的矛盾纠纷得以顺利解决。
一条热线直通法院,一款手机App全天候联系法官,一个工作站集约处理群众司法诉求,一支法官队伍实现15个街道巡回普法全覆盖……面对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课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让民意诉求表达更为通畅,让诉讼服务直抵群众身边。
从西部边陲到东部海岸,从山区草原到繁华都市,这是一场全国法院共同参与的诉源治理实践,深入群众靠前服务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最高法民一庭有关负责人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过去一年,全国人民法庭布局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司法服务实现全国城乡有效覆盖。有的法庭立足司法专业优势,发挥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推动行业性、类型化纠纷或区域性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村社镇街,促推诉源治理。有的法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需求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规范化诉讼服务,在基层综治中心设立巡回服务点,最大程度释放人民法庭诉讼服务潜能。
最高法民一庭有关负责人说,充分运用平安建设考核、创建“无讼”乡村社区等政策制度,人民法庭及其所在地法院推动基层党委、政府以更大力度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动降低“万人成诉率”;对在审判、执行、信访工作中发现的普遍性社会问题,通过司法建议、白皮书、大数据研究报告等方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馈,服务科学决策;通过巡回审判、公开审理、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等活动,增强基层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在推动诉源治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已经显现。
走出去,提升治理效能
汇聚诉源治理工作合力,人民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走出去”指导,支持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等解纷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建立对外开放、全时免费的“赛法调解网络学院”,引入北上广一线调解专家开展培训,邀请人民调解员到法院“挂职锻炼”。
吉林省靖宇县人民法院景山人民法庭突出精细化管理,将指导调解工作由“大水漫灌”改变为“精准滴灌”。促进专业人才融入调解员队伍,推动实现人民调解既有“全科医生”又有“专家问诊”。
各地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立足专业优势,加大对调解员培训指导。最高法开展2023年第三季全国调解实务视频直播培训工作,参加培训的调解员达20.96万人次,有力推动建立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调解队伍,进一步增强其参与诉源治理能力水平。
有效激活基层解纷服务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值得一提的还有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深入推进。
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最高法向全国法院下发《进一步做深做实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通知》,升级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源治理功能,增加基层治理单位自行预防化解纠纷入口,并明确提出2023年底前实现人民法庭对接辖区30%以上基层治理单位,2024年6月底前对接率达到50%以上目标,促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截至2023年11月,9773家人民法庭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11.9万个基层治理单位在线对接,172.08万件矛盾纠纷在村、社区、街道、乡镇得到就地化解。
“2023年,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成效逐步凸显,1月至11月,就地化解调解纠纷达140.10万件,是2022年的4.5倍。”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说。
引进来,凝聚治理合力
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覆盖领域广、涉及类型多,最高法结合实际把解纷资源“引进来”,与多部门携手建设“总对总”机制,不断拓展诉源治理“朋友圈”。
2023年9月,最高法与住建部联合印发通知,建立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民事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在广东、山东、浙江等6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促推住建领域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同时,最高法继续巩固与中央台办、全国总工会、中国侨联、全国工商联、人社部等12家中央部委单位“总对总”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对接机制。“总对总”合作的中央国家机关进一步整合本条线省、市、区(县)四级专业调解资源,入驻或对接法院调解平台,实现与地方3500多家法院线上对接,自上而下凝聚多元化解共识,开展精准分流、视频调解、在线确认、网上立案等工作,形成全周期、闭环式纠纷解决链条。
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总对总”合作单位参与调解的专业调解组织、调解员从2020年底的566家、2350人增长到现在的32202家、72348人。2023年1月至11月,“总对总”合作单位调解纠纷163.93万件,同比增长71.24%,126.83万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同比增长67.63%。
“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乡贤能人、志愿者、居民代表、网格员……民事纠纷发生时,他们就会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康王人民法庭的调解队伍中。
各社区(村)组、行业组织中说得上话、公道正派的人,被选为“群英”参与“断是非”。矛盾纠纷发生时,召集人“点将”,对症下药,这就是康王法庭的“群英断是非”诉源治理工作法。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各方“群英”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起汇成定分止争的强大合力。2023年,“群英断是非”诉源治理工作法在岳阳市全市铺开,带来喜人成效——岳阳法院2023年收案数较2021年同比下降3.3%,较2022年同比下降1.5%,民事、行政诉讼收案数和万人起诉率初现下降拐点。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金融市场繁荣兴盛。义乌市人民法院牢固树立金融纠纷协同治理理念,联合社会治理中心、司法局、金融办、银保监、人民银行等开展“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收案数同比下降30.26%。
泡一壶闽南工夫茶,心平气和地聊一聊,纠纷争议也能迎刃而解。2023年,福建省晋江市建材陶瓷行业协会政协委员履职解纷室揭牌成立,晋江市人民法院探索与政协“双向联系”新模式,邀请在建材陶瓷行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共同参与案件调解、行业诉源治理。
2023年,各地法院继续加强“点对点”对接,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社会力量参与诉前调解工作,促使社会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依法及时高效解决。
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国共有10.36万个调解组织、41.3万名调解员与四级法院进行对接,累计诉前调解成功3558万件。
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能。最高法民一庭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各级法院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与司法行政机关和调解组织密切配合,有效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代表作品
对网络直播中言论侵权按下“停止键”
办案法官谈人格权禁令如何保护被侵权人合法权益
( 2023-11-23 )稿件来源: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本报记者 张昊
网络直播中,一些主播出于流量变现或增加粉丝黏性的需求,在直播过程中制造噱头,故意发布吸引眼球的言辞,导致因侵犯他人人格权等权益引发纠纷的情况不时发生。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官通过发布人格权禁令的方式,对网络直播中的言论侵权按下“停止键”。
直播间里的言论侵权案件数量呈怎样的趋势?人格权禁令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被侵权人?如何治理直播间里的言论侵权行为?《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办案法官。
张某某是一个拥有40万粉丝的网络主播,2022年5月至今年4月,张某某在40余次直播中,发布针对李某某的视频,其中含有大量谩骂和人身攻击言辞。这些内容引发网民围观,跟进评论、嘲讽、诋毁李某某。同时,张某某还组建粉丝群,煽动他人辱骂李某某。李某某据此向法院提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诉讼。
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法官王红霞审理的一起案件。她告诉记者,案件审理期间,经法庭释明后,张某某仍每晚定时直播,继续发布针对李某某的侵权言论,并公开李某某数位身份证号码。7月6日,李某某向法院提出人格权侵害禁令申请。
“网络暴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与现实空间中的侵害行为明显不同。网络暴力的强度及其对被侵权人合法权益的侵害程度,往往与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规模直接相关。”王红霞说,基于此,阻断网络暴力信息的扩散和发酵往往具有急迫性,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对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被告适用了人格权侵害禁令,责令张某某立即停止在涉案账号中发布侵害李某某名誉权的内容。”王红霞说,被告发布相关侵权信息的持续时间较长、信息受众群体规模较大,对原告名誉权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结合张某某既往行为和本案实际情况,其正在实施侵权行为且继续实施侵权行为的可能性较大。涉案直播视频播放量较高,若不及时制止,将极大增加原告李某某的维权负担,导致侵权影响范围和损害后果进一步扩大。
根据原告申请,法院在一周内即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该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被申请人张某某停止了相关行为。王红霞介绍说,目前,该案已审结,法院认定张某某构成名誉权侵权,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张某某上诉后,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结合审理过的直播间里的言论侵权案件,王红霞说,近年来,随着直播新业态的发展,一些人寄希望于通过网络发声的方式获得关注,试图获取流量然后变现,由此引发的不当言论侵权案件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一些案件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纠纷较小或没有实质纠纷,有的甚至没有实质性接触,却出现了强烈的言语攻击行为。一些直播中带货主播为增加粉丝黏性,会在介绍商品的间隙‘口播’侵权内容;一些专门进行商品测评的主播在评测中使用推测性言论、不当评价,侵害公司商誉;部分消费、服务关系或合作关系引发纠纷后,当事一方转战到网上攻击对方的情况也有发生;甚至有主播利用在直播间的‘话语权’攻击粉丝或煽动粉丝攻击他人。”王红霞介绍了几种较为常见的情形。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对人格权禁令作出规定,人格权禁令的发出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提出申请的并不多。同时,人格权禁令也是一种行为保全,需要满足相应的适用条件,其适用需要法官结合个案案情作出具体判断,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适用。”谈及人格权禁令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王红霞介绍说。
提起民事诉讼是被侵权人常用的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但此类案件审理时也存在难点。王红霞说,网络上的人格权侵权案件涉及诽谤等侵权方式时,可能同时涉及另一个法律关系或其他事实基础,也夹杂着许多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使得法官在侵权案件中很难查明。与肢体暴力不同,网络上的言语暴力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影响都不容易定性和评估。
“当事人通过诉讼维护权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谈及对直播间里言论侵权行为的治理,王红霞说,直播平台须提供更加便捷的权益保障途径,畅通投诉渠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害继续扩大。同时,平台须对直播内容加强规范,对主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对互联网负有管理职能的行政主管部门则应落实好包括实名制在内的管理规范,各方共同促进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生态。
更多作品链接
最高法巡回法庭加强代表委员联络工作
“一巡多效”强化司法成果转化落实
为家暴中的受害人织起安全网
最高法民一庭庭长谈通过人身安全保护令保护家暴受害人
诉讼增量减少背后的“治理密码”
宁德法院延伸司法触角源头预防化解纠纷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封面设计:吕韶文丨编辑:张玉玲